梨樹古城,原名昭蘇市,因位於昭蘇太和河右岸而得名。傳說有個叫昭蘇的蒙古王子死在這裏。為了紀念他,昭蘇把這條河命名為太子河。昭蘇是蒙古語,意思是錢多。昭蘇太子河簡稱昭蘇太和,標準名稱為1987的昭蘇太和,是梨樹縣僅次於東遼河的第二大河流。
偏連市,蒙古阿拉木圖市,翻譯成中文是壹座有梨樹的城市,即梨樹城。城址位於梨樹縣白山鄉岫巖村白山嘴子山南坡。距梨樹縣城四公裏,南臨昭蘇臺河,北靠白山。
遼朝建立了900個Xi營地,金朝曾壹度被漢州統治過壹段時間。由於城建在半山腰,地勢不平,門臉城墻順坡而建,有人見此城便稱之為偏臉城。2006年5月25日,駢聯城遺址作為遼金時期的古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來的設置叫——梨樹城分防、磨,歸昌圖府同治管轄。清代以新柳條界為界,為盛京西水圍場。過了新柳條界,就是內蒙古哲裏木盟科爾沁左翼中達爾罕王的旗界了。因此,在清朝,梨樹城只歸達汗國王管轄。有資料稱,嘉慶八年(1803),蒙古人招募土地耕種,山東、河北的漢人才遷入。
直到道光元年(1821),昌圖廳才在其轄區內建立了隸書城分坊趙默。應該說,“梨樹城芬芳趙默”就坐落在片蓮市。轄壽山、瑞祥、新恩、匯源、永隆、泰定、雲順、華恩、鎮順等9個合作社,472個自然村。
光緒四年(1878),因為來這裏開墾土地的人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統治貧瘠的人民,建立了縣政府。設縣時不叫梨樹,叫奉化縣,仍屬昌圖府,是奉天的領地。
每個城鎮都有自己的建港傳說,梨樹縣也不例外。當初規劃縣城的時候不在這裏,現在叫片聯市。這裏城內外都有很多梨樹,在偏聯城北不遠處有壹棵手臂粗的大梨樹。所以我們把片蓮鎮叫做梨樹鎮。從地形上看,這個城市西北高,東南低,看起來像偏臉,所以也叫偏臉城。當年,昌圖會館想把芬芳趙默定位在這個城市,所以就叫梨樹城芬芳趙默。後來由於梨樹城地勢較高,猶如在山頂,中間隔著壹條昭蘇太和河,不方便與昌圖會館有業務往來,需要跋山涉水,於是遷到昭蘇太和河以南八十裏的新城。當然新城還是叫梨樹城,原梨樹城遺址幹脆叫片聯城。新址梨樹城不負眾望,發展成為方圓數百裏的政治經濟中心。
梨樹縣新建。起初,街道被設計得很整齊。因為辦公室的辦公,很多商人慕名而來。很快,梨樹城工商業繁榮,糧庫、食雜店等店鋪林立。有糧食加工、鐵木皮劉媽等50多家手工業作坊,是周邊地區糧食和手工業產品的集散地。因此,人們稱它為購物街。
梨樹城是第壹個阻止趙默的高涵,之後的22人先後拿下了趙默。
直到1878才建縣,設立第壹任知府錢開鎮。到1911年(宣彤三年),* * *有23人被任命為地方官。
1912民國建國,知縣改為巡撫。到9月18日,有十個* * *縣長。尹守松是第七個。
1914奉化縣和關內同名,所以奉化壹定是梨樹。
隨著滿鐵附五站的發展,梨樹縣知事們使出渾身解數與之對抗。比如在五站滿鐵附屬出入口設置收稅和捐款夾。然後進了五站,成立了梨樹縣稅務局。稅務局壹成立,就在五站主要出口加強收稅。任何人想進掛靠的地方做生意,都要先交稅,否則就別想進出站。
直到殷守松修建了四平街的新市場,才意識到四平城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