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歷史悠久,宋代詩人說“惟壹杯配二蟹,天下真有揚州鶴。”。把吃壹斤螃蟹剁肉比作壹個快樂的仙女乘鶴下揚州,可見蟹粉獅子頭這道菜是多麽的美味誘人。清代《條丁集》中揚州有壹道菜叫“大哥大肉圓”,其制法如下:“取肋肉,去皮,切成細長條,做粗,加豆粉,加少許調料。不要用手摩擦它。或炒或蒸(襯嫩綠色)”說明了獅子頭菜在清代是被社會認可的。
獅子頭菜的烹飪很重,小火燉40分鐘左右,這樣會肥而不膩,入口即化。揚州獅子頭的烹飪方法有燉、蒸、燜三種,但品種繁多,如蟹粉燉獅子頭、河蚌烤獅子頭、雞丁烤獅子頭、青菜烤獅子頭、筍子烤獅子頭、蟹粉蒸獅子頭等,風味各具特色。
經典做法:紅燒獅子頭
[編輯此段落]
原材料:
五花肉150g,馬蹄10g,香菇10g,青菜心五顆,姜片少許。
調料:
花生油500克(實際用油量為100克)、鹽12克、味精10克、糖5克、玉米粉30克、雞湯150克、醬油大王10克、香油5克。
生產流程:
1.五花肉剁成糊狀,荸薺、冬花切成米,加鹽、味精、生粉打至肉呈膠狀,打成四個大丸子。用開水焯壹下菜心,撈起放在盤子裏。將生姜切片。
2.鍋裏放油,油溫130度放入大丸子,炸至外金黃內熟,撈起待用。
3.鍋內留油,加入姜片、雞湯、大丸子、鹽、味精、糖、醬油,小火煨至汁濃,再用濕生粉勾芡出鍋。
蟹粉燉獅子頭
[編輯此段落]
練習:
1.把去皮的五花肉切成石榴珠子那麽大的顆粒,然後剁成餡。具體的胖瘦比例是4: 6。用蔥、姜、料酒、水做成蔥姜酒,放入餡中,加鹽和少許胡椒粉,順方向攪拌,放入蟹肉備用。
2.將荸薺切成小方塊,卷心菜洗凈。
3.取壹砂鍋加水燒開,放入蔥、姜片、料酒,然後將肉揉成重約100g-150g的丸子,上面放入蟹黃,放入砂鍋中,小火煨兩小時左右,撇去浮油,放入味精、鹽,再放入燙過的大白菜中稍燉。
味道:
原湯是原味的,“獅子頭”,揚州話的意思是“大肉排”,北方話的意思是“大肉丸”或“四喜相會球”。據說它的“遠祖”是南北朝《食經》(《齊·姚敏書》)中記載的“跳丸炙”。烤法八十”)。
獅子頭的傳說
[編輯此段落]
清朝時,乾隆下江南,把這種美味帶到京都,成為清朝的菜肴之壹。嘉慶年間,甘泉人蘭林也在《漢江三歌》中唱過揚州的“葵花丸子”。其序曰:“肉細剁粗剁成丸,菜油煎成葵花黃,俗稱葵花丸子。”其詩曰:“客串大廚斷絲勤,葵花放新。吃飽了也要想想太陽,肉也就壹個接壹個吃了。”
隋煬帝楊迪楊光到揚州看瓊花,然後留在江南,欣賞了無數美景。他遊覽了揚州的四大名勝,即萬松山、前墩、象牙林、葵花山等,對園中的名勝贊嘆不已,並親自將它們改名為前金山、貓兒墩、平山堂、瓊花觀。回宮後,我叫來禦廚,讓他們做四道菜,紀念這次江南揚州之行。)廚師下大力氣做了四大名菜。這四個菜是1糖醋桂魚,2錢蝦餅,3象牙雞條,4葵花肉祭。楊光嘗了之後,非常高興。於是,他設宴款待群臣,壹時間成為美味,傳遍了江南。官員和達官貴人也以擁有這四道菜為榮,視之為珍寶。
到了唐代,是金盤玉盤,都是漂亮的。這壹天,桓公設宴,命府中名廚魏聚元做糖醋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肉四大名菜,配以山珍海味、水陸珍饈。所有的客人都很驚訝。葵花配肉的時候,我看到了巨大的肉丸做成的葵花心,好看極了,真的很像獅子頭。快國公半生戎馬,戰功赫赫。客人們勸他說:“龔應該戴上九獅帥印。”桂國公舉起酒杯壹飲而盡,道:“為了紀念今天晚上的相會,不如把葵花肉換成‘獅子頭’。”從此,魏陽名菜多了壹個“獅子頭”,紅燒清蒸,遠近聞名。(味道清香,菜軟爛)
2)獅子頭村
位於福建省福安市賽岐鎮獅子頭村,毗鄰蕉溪河賽江段,背靠福寧高速公路福安連接線獅子頭大橋,緊靠國道104。
獅子頭村位於閩東賽江上遊東岸。因為村子的另壹邊有壹塊突兀的巨石,像壹頭臥著的獅子,所以贏得了這個美譽。獅子頭村依山傍水,綠樹環繞,風景十分優美。
河堤長2公裏,建於1991。
這個村子的人們現在從事農業、工業和商業,他們的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早在1997就進入小康村行列。目前,上級已將該村列為老區小康試點村。
村裏,無憂整齊的水泥路縱橫交錯;沿路壹排新的紅磚房;白色的自來水管道,緊挨著路邊,沿著墻角,有條不紊地延伸到每家每戶。在村街上,有雜貨店、餐館和美容院。
順著村道慢慢上坡,來到新建的村小學。聽說葉飛同誌在危難之際,懷念獅頭村村民的情誼。他經常告訴他的年輕親戚去參觀獅頭村。這所小學,葉飛同誌的後人,在走訪獅子頭後,從親戚朋友處籌集了654.38+0.8萬元幫助修建。村小學的校園很美,寬闊的操場上綠樹紅花環繞;新建的教室寬敞明亮;校刊的專欄上,學生的美術書法作品琳瑯滿目。此時,壹間教室裏的壹名學生正在壹名女老師的指導下,在電視屏幕上的歌舞視頻前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