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印度經濟的經濟部門

印度經濟的經濟部門

農業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農業生產國。2007年,農業及林業、養殖業等相關產業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6.6%,約占總勞動力的60%。雖然近年來其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最大的經濟支柱,對穩定印度社會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1950開始,由於五年計劃的大力推進,印度農業土地的單位面積產量增加,使得農業在灌溉技術、農業和信貸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增長,而且印度綠色革命之後,政府開始補貼農民。盡管如此,在農業方面的排名仍然只有世界最高水平的30%到50%。

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很低,原因如下:

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印度: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優先事項》,印度政府巨額農業補貼阻止投資進入農業,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率的提高。過度的行政管制推高了成本,增加了價格風險,從而使投資者對未來缺乏確定感。政府對勞動力、土地和信貸的過度幹預嚴重影響了市場機制的運行。但農業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和相關服務業不發達。

識字率低,經濟和社會發展普遍落後,土地改革緩慢,金融和市場服務不足或效率低下。

土地政策和家庭財產糾紛使得每個農民平均占有的土地非常少(不到2萬平方米),而且往往是碎片化的。這嚴重影響了土地利用效率,造成過度耕種,並導致高失業率和低勞動生產率。

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普及率低。這主要是因為對於大量中小農戶來說,農業機械化太貴,不現實。原因之壹是許多人對現代技術的知識不足。

世界銀行認為,印度的水資源分布不均,效率低下,缺乏可持續性。落後的灌溉系統加劇了印度的水危機。數據顯示,2003-2004年,印度只有52.6%的農田得到灌溉。印度農村嚴重缺乏灌溉設施,導致農民仍然依賴天氣獲取食物,並嚴重依賴季風等自然條件。合適的季風可能導致整個國家的農業強勁增長,否則將導致農業蕭條。農業所需的信貸由國有的印度開發銀行(NABARD)監管,該銀行是南亞次大陸農村發展的最高法律機構。

印度有許多受農業部監管的農業保險公司,它們為農民提供針對自然災害或災難性作物歉收的保險。印度農業保險公司是這類機構的領頭羊,為全國近2000萬農民提供政策規定範圍內的各類保險。

印度人口的增長率高於水稻產量的增長率。這可能會導致潛在的糧食危機。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姜、姜黃、茶葉和黑胡椒生產國。同時,它還擁有世界上飼養數量最多的盡快牛(193萬頭)。它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小麥、大米、糖花生和淡水魚生產國。加上世界第三大煙草生產商。世界上十分之壹的水果產自印度,其中香蕉sapota(疑似人參果)和芒果居世界第壹。

工業

工業占GDP的27.6%,就業率為65438+總勞動力的07%。雖然工廠三分之壹左右的勞動力只從事簡單的家庭代工。印度的小型工業產品在世界上排名16,其小型工業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5%。

經濟改革帶來了國外的競爭,於是壹些公共企業轉向了私營企業,公共部門的開放帶來了民生消耗品的大量生產。開放後,那些經常搞壟斷經營的民營家族企業,需要良好的政治掛鉤,才能與外企和廉價的中國貨競爭。自那以來的變化包括削減成本、改善管理、專註於開發新產品以及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和技術。

紡織業是僅次於農業的第二大勞動力來源,印度約26%的出口來自紡織品。Tirpur襪子,針織毛衣,休閑服,運動服早已被普遍接受。達拉維貧民窟的皮革制品已經享有壹定的聲譽,塔塔汽車公司的Nano試圖成為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車。

印度是全球第15大服務業國家,提供了全球23%的員工。這個數字增長很快,在1951~1980期間只有4.5%,但在191 ~ 2000期間已經增長到13。因此,國內生產總值非常高,從1950上升到15%到2007年的55%。

商業服務(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服務和商品外包)是2000年增長最快的項目,占服務總產出的三分之壹。IT行業的增長歸功於高科技和高專業但極低的生產成本,英語流利的工人作為供應商與客戶合作,以增強客戶對印度服務業的興趣或增加外包機會。印度信息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5-06年的4.8%增長到2008年的7%。到2009年,印度已經有7家公司擠進了全球15外包公司的前列。2009年3月,印度外包公司的年總收入高達600億美元。專家估計,到2020年,這壹數額將達到2萬億250億美元。

大多數印度人習慣在傳統市場或獨立雜貨店購買,統稱為kirana。由於政府不鼓勵外資投資印度零售業,到2008年,連鎖生鮮超市僅占印度所有購物中心的4%。此外,外國商人必須遵守30多項相關規定,如招牌許可證和反囤積條約。而且不僅是貨物進出口稅,還有國內運動稅。

印度旅遊業不太發達,產值只有兩位數。壹些醫院渴望發展醫療旅遊。

服務行業

請參閱:印度的離岸外包。

金融行業

參見:印度銀行業和印度保險業。

印度的金融市場可分為有組織的部門(包括私營企業、公用事業和外國商業銀行及合作銀行,統稱為計劃銀行)和無組織的部門(包括地方銀行或個人或家庭擁有的信貸和非銀行金融公司

英迪拉。甘地總理於1960年宣布將14家銀行國有化,並於1960年再開設6家銀行,並規定銀行為農業、小工業、零售貿易和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40%的優先貸款。以確保銀行履行其對社會發展的義務。之後,印度的銀行分支機構總數從1.969年的10120個增加到2003年的98910個,壹個銀行分支機構服務的人數從63800人減少到1.5萬人。1971年存款總額比1991年增長32.6倍,比1951年增長7倍。

自然資源

見:印度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