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兒科常見病癥哮喘怎樣治療?

兒科常見病癥哮喘怎樣治療?

概述本病包括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和急性毛細支氣管炎,以哮鳴,咳嗽,氣喘為主要癥候的疾病。哮喘為過敏性疾病,其病因為吸入異常物質,或感染邪毒,以及氣候、運動、精神、飲食和藥物等多種因素引起的變態反應,導致支氣管痙攣而致哮喘發作。

中醫認為,小兒哮喘的病因比較復雜,但不離先天、後天兩方面的因素。先天因素多與本病家族史的遺傳相關,由於胎稟不足,以及後天失養,反復外感等影響,導致肺脾腎三臟不足,以致生痰,使小兒形成痰氣內伏的特殊體質狀態。這種體質狀態與哮喘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後天因素中最多的致病之因是六淫之邪,其次是飲食、勞倦等。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病理是痰阻氣逆和痰傷氣虛;發病機理為外邪襲表和內傷之邪犯肺,累及脾、腎,進而觸動伏邪。

治療1.發作期發病急,持續時間久暫因人因病型而異。發作期若哮喘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期時,應該註意邪盛傷肺而引起肺氣壅盛、肺氣衰竭和肺心兩衰等病變。哮喘發作期的辯證可以分為寒性哮喘、熱性哮喘、實行哮喘、虛性哮喘四種。

(1)寒性哮喘證癥狀初起多有咳嗽,鼻流清涕,咽癢不適。繼之急性發作,喉間哮鳴,氣急喘促,痰少色白多沫,形寒無汗,口不渴,飲食乏味,睡眠欠安,大便尚調,有時溏薄,小便清短,神情緊張,面色白光白,或面色晦滯而青,口唇暗滯,舌淡,苔薄白或厚白,脈浮緊有力。方壹射幹湯麻黃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射幹9克,麻黃9克,細辛3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大棗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生姜9克。

功效宣肺祛痰,下氣止咳。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射幹、麻黃開痰結,宣肺氣;細辛、生姜溫化寒飲;紫菀、款冬、半夏降氣化痰;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安中並調和諸藥。

按語哮吼重而持續者,加地龍、白前;氣喘甚者,加紫蘇子、馬兜鈴;咳嗽重而持續者,加杏仁、百部。

(2)熱性哮喘證癥狀起病之初,頻咳,鼻流濁涕,咽紅微腫,哮喘發作比較急,喉鳴不已,聲高息湧,呼氣延長,氣喘胸悶,痰粘色黃,身熱不寧,口渴汗出,乳食減少,睡眠不實,大便幹,小便黃,神煩面赤,口唇幹紅,舌紅,苔薄黃或厚黃,脈數有力。方壹定喘湯來源《攝生眾妙方》組成白果9克,麻黃9克,半夏9克,款冬花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蘇子6克,黃芩6克,甘草3克。

功效宣肺定喘,清熱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以麻黃宣肺解表平喘;白果斂肺祛痰定喘;以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祛痰止咳;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止咳平喘;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癥見高熱者,加柴胡、黃芩;低熱者,加青蒿、地骨皮;咽紅腫甚者,加瓜蔞;夜臥不安者,加僵蠶、蟬蛻;大便幹結者,加枳實、番瀉葉。

(3)實性哮喘證癥狀起病急驟,哮鳴氣喘頻作,或持續不解,呼出為快,胸滿喘憋,氣怯而慌,咳嗽多重,常有陣發,痰少難咯,身不熱,不惡寒,食納不甘,夜多煩燥,大小便自調,神情不安,面色青晦,口唇淡紫,舌暗紅,苔厚白或粘膩,脈沈數有力。方壹小青龍加減湯來源《裘沛然方》組成麻黃12克,桂枝10克,細辛6克,幹姜9克,甘草9克,龍膽草9克,黃芩12克,五味子9克,桃仁12克,杏仁9克,前胡12克,制半夏15克,紫菀15克,枳殼15克。

功效降逆平喘,豁痰化瘀。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麻黃、桂枝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幹姜、細辛溫化水飲,辛散風寒;制半夏燥濕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龍膽草、黃芩清熱除濕;桃杏仁止咳平喘;前胡降氣祛痰,宣散風熱;紫菀止咳化痰;枳殼行氣除痰;甘草調和藥性。

按語若病由食氣觸發,哮喘伴食滯者,加大前胡湯合保和丸;因運動過度、情緒失調等引起哮喘的,加服定喘湯;每因哮吼重或持續不解而並發他證,如肺氣壅塞,胸滿脅脹,氣急短促者,選加桃仁、全蠍、地龍、沈香、枳實、代赭石、降香;若哮喘重篤,肺氣大傷而致肺氣虛衰,癥見氣促而弱,神萎,嗜睡,面色灰晦者,佐用救肺固脫湯,加服參附湯或生脈散,以及選用麝香、麻黃、桃仁、紅花、益母草;肺氣衰而不解,進而累及心臟,致使肺心兩衰,癥見哮吼不安,氣短,心悸而弱,脈微者,選加枳實、葶藶子、萬年青、五加皮、漢防己。

(4)虛性哮喘證癥狀起病較緩,哮作有時,氣喘無力,早晚咳嗽,痰壅喉間,動則汗出,乳食不振,夜臥不寧,大便稀溏或秘結,小便清長,神乏形虛,面色白光白,口唇幹淡,舌淡,苔少,脈沈無力。方壹①蘇子降氣湯合②補肺湯來源①《太平惠民和劑局方》②《永類》。

組成紫蘇子9克,半夏9克,當歸6克,炙甘草6克,前胡6克,厚樸6克,肉桂3克,生姜2片、大棗1枚、蘇葉2克,人參9克,黃芪9克,五味子9克,紫菀9克,熟地15克,桑白皮12克。

功效止哮平喘化痰、補肺益氣。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蘇子降氣平喘,祛痰止咳;半夏、厚樸、前胡降氣平喘,寬胸祛痰;肉桂溫補腎陽;當歸養血潤燥;生姜、蘇葉宣肺散寒;大棗、甘草和中調藥。人參、黃芪補益肺氣;五味子收斂肺氣;熟地滋腎;紫菀、桑白皮止咳平喘。

按語哮鳴者,加地龍、艾葉、白果、側柏葉;咳嗽甚者,加川貝母、百部;痰多者,加白芥子、萊菔子;汗出多者,加黃芪、太子參;乳食減少者,加佛手、石斛;夜臥不寧者,加白芍、遠誌;大便秘結者,加枳實、萊菔子;大便稀薄者,加白術、蒼術。

2.緩解期此期哮喘發作休止,呈緩解狀態,但其余癥多有肺虛而咳、脾虛痰壅或腎虛氣短等正虛余邪並存之候。

(1)脾虛咳嗽證癥狀哮喘緩解,咳嗽以夜間較甚,有的早期咳嗽也重,自汗,形體虛弱,神情疲乏,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脈沈緩無力。

論治益氣養肺,佐以止咳。方壹六君子湯加減來源《婦人良方》組成人參9克,白術9克,茯苓9克,半夏6克,橘皮6克,甘草6克。

功效補益脾肺,溫化痰濕。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人參益氣健脾;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半夏、橘皮燥濕化痰;甘草益氣並調和諸藥。

按語久咳不愈者,加銀杏、五味子;痰多者,加萊菔子;陽虛者,加幹姜、附子;氣陰兩虛者,用生脈飲加黃精、玉竹、茯苓。

(2)脾虛痰滯證。

癥狀哮證遺留有痰滯,日久不盡,動則痰鳴漉漉,乳食減少,大便稀溏,形瘦體怠,面色白光白,活動乏力,口唇幹淡,舌淡嫩,苔少,脈沈滑無力。方壹理中化痰丸來源《名醫雜著》組成人參9克,白術9克,幹姜9克,炙甘草9克,茯苓12克,姜半夏12克。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幹姜溫中祛寒;人參補脾益氣;白術燥濕健脾;茯苓滲濕健脾;姜半夏燥濕化痰;炙甘草補脾益氣。

按語積痰難除者,加膽南星、海浮石;食少乏力者,加石斛、石菖蒲、佛手;大便稀溏者,加訶子、山藥。

(3)腎虛氣短證癥狀哮喘痰咳之候均緩,以氣短為主。常見年長兒,尤其於過度活動之後,如運動、登高、負重、大喊等,則氣短更明顯。日久不愈則形體漸漸虛弱,懶動少言,四肢乏力,腰膝酸軟,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薄,脈虛無力。方壹①生脈地黃湯和②金水六君煎來源①《醫宗金鑒》②《景嶽全書》。

組成熟地黃15克,山萸肉12克,山藥12克,人參9克,麥冬9克,當歸9克,茯苓9克,陳皮9克,丹皮9克,澤瀉9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

功效固腎益氣,祛痰滋陰。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人參補氣生津;麥冬養陰清熱生津;五味子斂肺止汗生津;熟地、山萸肉、山藥、當歸補脾腎陰;澤瀉利濕邪濁;丹皮清泄相火;茯苓淡滲脾濕;陳皮止咳化痰;炙甘草調和諸藥。

按語本證病程較長,每遇誘因而引發起哮喘再次發作,所以在固腎益氣法中應結合誘發之因素選加藥物。若因寒誘發者,加椒目、白石英;因熱者,加地骨皮、知母;因鹹者,加木香、吳茱萸;因甘者,加瓜蔞、紫蘇葉;因酸者,加白芍;因食者,加麥芽、萊菔子;因情誌者,加烏藥、沈香;因勞倦者,加木蝴蝶、核桃仁。

3、穩定期。

哮喘經過發作和緩解期治療,壹般癥狀消失,病情穩定。此期應繼續治療,進壹步扶正、補腎,揭其伏痰,提高患兒對哮喘的抵抗能力,改善機體對哮喘病的反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