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吃貨,我想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註意吃吧?
就連看電視的時候我也會對吃食多壹份註意。比如古裝劇裏面的叫花雞啊,什麽揚州炒飯啊,我都印象深刻,不知道在現在的生活裏還能品嘗到古時候的美味嗎?
《神醫喜來樂》中的獅子頭
獅子頭
獅子頭是中國江蘇省揚州淮揚菜系中的壹道傳統菜肴。傳說獅子頭做法始於隋朝,是在隋煬帝遊幸時,廚師以揚州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為主題做成了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和葵花斬肉四道菜,據說原名葵花斬肉、葵花肉丸,唐代郇國公韋陟的家廚韋巨元做松鼠桂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名菜,令座中賓客嘆服,葵花斬肉被改名為獅子頭。此菜口感軟糯滑膩,健康營養。
獅子頭是由六成肥肉和四成瘦肉加上蔥、姜、雞蛋等配料斬成肉泥,做成拳頭大小的肉丸,可清蒸可紅燒,肥而不膩。但現代壹般會用較多瘦肉。徐珂在《清稗類鈔》明確記述:“獅子頭者,以形似而得名,豬肉圓也。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以黃沙罐壹,底置黃芽菜或竹筍,略和以水及鹽,以肉作極大之圓,置其上,上覆菜葉,以罐蓋蓋之,乃入鐵鍋,撒鹽少許,以防鍋裂。然後,以文火幹燒之。每燒數把柴壹停,約越五分時更燒之,侯熟取出。”
《射雕英雄傳》中的叫花雞,每次看老頑童吃的都滿嘴流油,愛不釋手,總感覺是人間不可多得的美味,讓人也想嘗嘗。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制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化雞的制法與周代"八珍"之壹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壹步加工而成的菜。
相傳,很早以前,有壹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壹個村莊。壹日,他偶然得來壹只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幹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制此雞。
《穿越時空的愛戀》中的烤鴨
烤鴨歷史悠久,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當時《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禦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制作菜肴。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廚師采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贊,即被宮廷取名為“烤鴨”。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壹只”。宮廷裏的禦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皇帝,於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
隨著朱棣遷都北京後,也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裏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壹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壹行小字:金陵烤鴨。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
《四大名鋪》中的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壹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壹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壹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起源之說也是眾說紛紜,就好比阿拉伯數字壹樣,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後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原因。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壹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中國的美食文化的起源真的是不知道得追朔到多久之前,中國美食的傳承也是各個經典,每壹道菜都值得細細品嘗,認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