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燕麥是什麽東西

燕麥是什麽東西

燕麥是壹種古老的農作物,早在2000多年以前已經有文字記載。燕麥屬於八大糧食作物之壹的禾谷類作物。

燕麥屬禾本科、燕麥族、燕麥屬,是世界各地廣泛栽培種植的壹種重要糧食兼飼草、飼料作物。具有抗旱、耐冷、耐瘠薄等優良性狀和很高的營養及保健價值,主要栽培種分為有稃和裸粒兩大類型。世界各國以有稃型為主,其中最主要的是普通栽培燕麥,又稱飼用燕麥(A. sativa),而我國是裸燕麥(A. nuda)的起源中心,裸燕麥產量約占燕麥總產量的90%以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廣東、廣西和華中等省區多為栽培。

燕麥不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具有壹定的醫療作用。燕麥中的蛋白質、脂肪、賴氨酸含量和熱量均比較高;還富含亞油酸,長期食用,可降低膽固醇在心血管中的積累,對於防止老年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大有裨益。而且燕麥具有防癌、治療便秘等醫療作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燕麥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禾本科

燕麥屬

展開全部

物種多樣性

中國種植燕麥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自然選擇和人

工選擇演化出不同的物種(變種)和多樣的品種,加之從國外引進了許多燕麥種質資源,使中國燕麥種質資源更加豐富。

全世界燕麥屬的物種約30個,其中栽培種5個,野生種25個。中國現擁有燕麥物種27個,其中按種型劃分有栽培種和野生種,按染色體倍性水平劃分有二倍體、四倍體和六倍體,按皮裸性劃分有皮燕麥和裸燕麥,按來源劃分有國內的和國外的。

分類

燕麥屬於禾本科植物,分為有殼燕麥(皮燕麥)和無殼燕麥(裸燕麥)兩種。皮燕麥主要用於做飼料和飼草,裸燕麥可糧、飼、草兼用,我國栽培的燕麥以無殼燕麥為主,平常我們所食用的為裸燕麥。

形態特征

小穗含1-2小花;小穗軸近於無毛或疏生短毛,不易斷落;第壹外

稃背部無毛,基盤僅具少數短毛或近於無毛,無芒,或僅背部有1較直的芒,第二外稃無毛,通常無芒。

中國普通栽培燕麥品種間的植株高度、穗部性狀和子粒性狀的遺傳差異較大。

植株高度

編入全國燕麥目錄品種的株高壹般為100-120cm,最矮的僅23.4cm,最高的達到175cm,最高與最矮的相差7倍多。另據劉旭等統計,在1273份裸燕麥地方品種中株高最小值僅23.4cm,最大值151.5cm,平均值106.4cm,標準差為14.13cm。

穗部性狀

穗型、稃殼顏色、芒性和芒形都有較大差異。

穗型

分為周散型和側散型兩大類。周散型又可分為周松散型和周緊密型,側散型分為側松散型和側緊密型。

稃殼顏色

有白、黃、褐、紅、紫、黑等顏色,其中黃色和白色占多數。

芒性和芒形

芒性分為無芒和有芒。芒形有短芒和長芒、曲芒和直芒、粗芒和細芒之分。

子粒性狀

子粒的形狀、顏色、大小、皮裸性均差異明顯。

形狀

子粒形狀有紡錘形、橢圓形、長圓形、長筒形和卵形,其中以紡錘形為多數,約占50%,其次是橢圓形占20%左右。

顏色

子粒顏色分為白色、黃色、褐色、紅色、黑色。在裸燕麥地方品種中,黃色子粒占75.0%以上,為大多數。

大小

子粒的大小壹般以千粒重來表示,低者不到10g,高者可達40g以上,相差30g。劉旭等調查顯示,裸燕麥地方品種的千粒重最小值為6.70g,最大值為36.1g,平均值為18.40g,標準差3.35g。

皮裸性

在編入全國燕麥種質資源目錄的3202份種質資源中,皮燕麥1265份,裸燕麥1937份。在原產中國的2187份種質資源中,裸燕麥有1901份,占86.9%;而從國外引進的1015份種質資源中,裸燕麥僅有36份,占3.5%。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種植燕麥的省區,主要為內河北、蒙古、山西,其次是甘肅、寧夏、陜西、青海及四川、雲南、貴州山區。

農藝性狀

中國普通栽培燕麥在成熟期、生育期、產量性狀等方面的遺傳變異明顯。

成熟期

各地的品種均有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特晚熟5類。

生育期

生育期長短差別懸殊,北方最早熟品種生育期僅70d左右,而最晚熟的為120d,兩者相差50d。在西南地區多數品種生育期為220d左右,最晚熟的可達260d以上。

產量性狀

各產量性狀的差異較大,如單株粒重的幅度為1-10g;主穗粒重多為1g左右,極低者僅0.3g,高者達5g;穗子輪層數最少的僅2層,而最多的達9層;主穗小穗數少者不到10個,最多者達80個,相差70個。

生態類型

中國燕麥的生態區可分為6個,每個生態區都有與之相適應的品種類型,各生態類型的差異明顯。

北方丘陵山區旱地早熟生態型

這壹生態類型與華北早熟生態型有較多性狀相似,主要區別是生育期短(75-85d),植株更矮,子粒灌漿速度快,千粒重20g左右。

華北早熟生態型

這壹生態類型的品種生育期90d左右,春季(4月初前後)播種,夏季(7月中、下旬)收獲。幼苗直立或半直立,分蘗力中等,植株較矮,小穗和小花較少,千粒重16-20g。較抗寒、抗旱、抗倒伏。早熟和中晚熟品種較多。

北方丘陵旱地中、晚熟生態型

該生態型品種生育期較長(95-110d),夏季(5月中、下旬)

播種,秋季(8月底至9月上旬)收獲。幼苗多為半匍匐或匍匐,生長發育緩慢,分蘗力強。進入雨季(7月)植株迅速拔節,發育較快,植株高大,莖稈軟,葉片狹長下垂。子粒較大,千粒重22-25g。中晚熟和晚熟品種居多。

北方灘川地中熟生態型

這壹生態類型品種的生育期為85-95d,壹般夏初(5月上、中旬)播種,秋季(8月)收獲。植株高大,莖稈堅韌,抗倒伏。

西南平壩生態區

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原平壩,生育期200-220d,秋季(10月中、下旬)播種,翌年夏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獲。幼苗生長發育緩慢,匍匐期較西南高山生態型稍短,抗寒性較強。葉片寬大,植株高大,莖稈較硬。子粒灌漿期略長,千粒重17g左右。

西南高山生態型

這壹生態類型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海拔2000-3000m高山地帶。生育期220-240d,秋季(10月中、下旬)播種,翌年夏季(6月中旬至7月初)收獲。幼苗匍匐期很長,分蘗力很強,葉片細長,抗寒性強。植株高大,莖稈軟,不抗倒伏。子粒較小,千粒重15g左右,有些品種不足12g。

營養成分

脂肪

在世界上4000多種燕麥中,90%以上燕麥脂肪含量在5

%-9%,相當於大米、白面的4-5倍,居所有谷物類之首。燕麥脂肪80%為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單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其中亞油酸占脂肪含量的38.1%-52.0%。亞油酸是人體最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在人體內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可降低膽固醇在心血管中的積累。

蛋白質與氨基酸

燕麥中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15.6%),是大米、小麥粉的1.6-2.3倍,在禾谷類糧食中居首位。燕麥蛋白營養價值很高,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8種是人體必需氨基酸。8種必需氨基酸不僅含量豐富且配比合理,接近FAO/WHO推薦的營養模式,人體利用率高。其中燕麥中賴氨酸含量是小麥、稻米的2倍以上,色氨酸含量是小麥、稻米的1.7倍以上。我國居民常食用的各類糧食中的第壹限制氨基酸—賴氨酸,在燕麥中含量較豐富(680mg/100g)。因此,補充燕麥食品,能彌補我國膳食結構所導致的“賴氨酸缺乏癥”。

維生素

燕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B2,較多的維生素E及尼克酸、葉酸等。其中維生素B1、B2較大米之含量高,維生素E的含量也高於面粉和大米。

礦物質

燕麥的礦物質含量也很豐富,包括鈣、鐵、磷、鎂、鋅、銅、硒等。特別是鈣的含量明顯高於小麥粉、稻米、小米、蕎麥面等。燕麥中硒含量也很高,達0.696μg/g,相當於小麥的3.72倍,玉米的7.9倍,大米的34.8倍。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壹種天然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單糖脫水聚合而成的非澱粉類

多糖,不能被人體內消化酶分解,但又是維持健康不可缺少的碳水化合物,它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木質素等。按其溶解特性可分為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兩大類。燕麥兼具可溶性和不溶性兩種膳食纖維,因而又被譽為天然膳食纖維家族中的“貴族”。燕麥總纖維素含量為17%-21%,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主要成分是β-葡聚糖)約占總膳食纖維的1/3,明顯高於其他谷物。

燕麥抗氧化物

燕麥中含有酚類物質、植酸、甾醇和維生素E等多種抗氧化的活性成分,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阿魏酸、對香豆酸和兒茶酚等酚類物質,它們不規則地分布在燕麥籽粒中。燕麥產品中的抗氧化物含量受加工方式的影響。燕麥抗氧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清膽固醇和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功能。

燕麥澱粉

燕麥澱粉比其他澱粉更容易糊化,糊化溫度56.0-74.0℃。與玉米和小麥澱粉相比,燕麥澱粉更不容易老化。燕麥澱粉能夠為人生命活動提供充分的能量,是重要的能源物質。

主要價值

谷粒供磨面食用,或作飼料,營養價值很高。

在我國古代,燕麥不僅作為壹種耐饑抗寒食品,也作為壹種藥物,漢古籍中記載燕麥可用於產婦催乳及治療嬰兒營養不良和人的年老體衰等癥。中醫認為,燕麥味甘性平,能治虛汗。燕麥被稱為壹種醫食同療、藥食兼用的作物。

降低膽固醇,降血脂

臨床試驗結果表明,燕麥具有明顯的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膽

固醇、甘油三酯及β-脂蛋白的作用,並具有壹定的升高血清高密度膽固醇的作用,降血脂效果非常明顯。主要原因是燕麥中含有多種能降低膽固醇的物質,如單壹不飽和脂肪酸、可溶性膳食纖維等。燕麥可溶性膳食纖維中的β-葡聚糖在小腸中消化時可形成膠狀,從而包圍了富含膽固醇的膽酸,防止了膽固醇吸收而進入血液。同時,燕麥中含有較多的亞油酸,能與膽固醇結合成酯,進而降解,燕麥非常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