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洗豆腐包。這要分是做幹豆腐還是做大豆腐。做幹豆腐,那是長長的粗紗白布,大約半米寬,幾十米長。做大豆腐的豆腐包,則是很大很大的方形,也是粗紗布,邊長大約要兩米左右。把豆腐包洗凈後,晾幹,備用。
黃豆泡開,大約要泡壹個晚上,上磨拉成豆漿,放在很大的鍋裏熬,直到熬開,停火。這時,要過包,使豆腐渣和豆漿分離。在棚上吊壹個十字架,將壹塊方形的豆腐包吊在十字架的四個角上,就形成了壹個很大的網兜。
將熬開的豆漿壹飄壹瓢地倒進豆腐包中,另壹個人就壹搖壹搖地晃動著豆腐包,使純豆漿從豆腐包中漏下來,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裏。到壹定的程度,要用夾板夾住豆腐包中剩下的豆腐渣,將殘留的豆漿擠凈。直到所有的豆漿都過完包了,豆腐渣就和豆漿完全分離了。
將豆漿放在大缸裏稍微涼壹下以後,就開始點鹵水了。豆腐倌將鹵水盛在壹個小碗裏,倒裏邊壹點,就用勺子在豆漿中攪壹攪,眼睛始終註意著豆漿的變化。再放壹點鹵水,再攪壹攪,直到認為滿意為止。這是做豆腐的最關鍵的手藝。
這時候,把缸的蓋子蓋上,等壹會兒,看到豆漿已經成了腦了,裏邊有壹朵壹朵的豆腐花,與清水相伴的時候,也就是豆漿分離為豆腐花和清水的時候,就可以壓豆腐了。
先將壓大豆腐的木框擺好,用那種大豆腐包,即極為寬大的方形豆腐包放在木框之中,開始將豆腐花壹瓢壹瓢地舀到木框裏,水嘩嘩地從下邊流出來,豆腐花沈積在木框裏。等到木框裏的豆腐花積滿了,將豆腐包的四角翻過來,將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壓好,上邊再用石頭壓好。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時候,揭開木板和豆腐包,豆腐就做成了。用刀割成壹塊壹塊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
內脂豆腐制作方法
內脂豆腐以β壹葡萄糖酸內脂為凝固劑,其工藝簡單,質地細膩潔白,保質期長。現介紹制作方法如下:
1.泡豆 選用豆臍(或稱豆眉)色淺、含油量低、粒大皮薄、粒重飽滿、表皮無皺而有光澤的大豆。將大豆洗凈,在春秋季水溫10oC—20oC時,浸泡12小時—18小時;夏季水溫30oC左右;浸泡6小時—8小時(每24小時換水);冬季水溫5oC,浸泡約24小時。水質以純水、軟水為佳。用水量壹般以豆水重量比1:3為好,浸泡好的大豆約為原料幹豆重量的2.2倍。泡好的豆要求豆瓣飽滿,裂開壹小線。但浸泡時間如果過長,會影響出漿率。
2.磨漿 壹般選用能進行漿渣自動分離的磨漿機,粗磨、細磨***2次--3次,盡可能提高大豆蛋白的抽提率。由於不再像用鹵水、石膏作凝固劑生產豆腐那樣還需壓榨成型,所以磨漿過程中加水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成品內脂豆腐的老嫩。壹般做老豆腐時水與幹豆的比例是3—4:1,做嫩豆腐時水與幹豆的比例是6—10:1。第壹次粗磨時加水量為總加水量的30%,第二次調節磨漿機螺旋進行細磨,加水量為30%,第三次的加水量為40%,盡可能地把豆渣裏面的漿沖洗出來。磨好的渣應手感細膩無顆粒。
3.煮漿,把磨好的漿放在不銹鋼制的煮漿桶裏,用蒸氣將漿煮至60oC-70oC時放人約 0.3%的食用消泡劑,把加熱過程中產生的泡完全消掉為止。然後繼續加熱把漿煮開,漿沸騰後 保持3分鐘—5分鐘把漿煮透。
4.冷卻 把煮好的漿進行冷卻,降溫至 35oC以下。
5.點脂(加凝固劑) 先將β壹葡萄糖酸內脂用少量冷開水溶解。用量:做老豆腐時1千克漿加30克內脂,嫩豆腐 1千克漿加24克—30克內脂。將溶解好的內脂加入已冷卻的豆漿中緩慢調拌均勻即可。
6.成型 將點脂後的漿倒進成型模中,放入凝固槽。在 80oC—85oC之間保溫 20分鐘即為成品。剛成型的豆腐暫不能搖動,應靜置壹段時間讓其目然冷 卻。如生產盒裝內脂豆腐,需配備灌裝封口機。
鹵水是鹽井中打上來的鹽鹵,與石膏壹樣,點在豆漿中都是起到凝固的作用。點進去就會凝起豆花,將豆花用布包起,擠出水,壓實,就成了豆腐。水留下的多就嫩,水留下的少就“老”。北方人喜歡“老”豆腐,南方人喜歡嫩豆腐。南北豆腐不是以用什麽東西點來區分的,主要是以嫩和“老”來分的,另外在工藝有點不同。
妳將醋、醬油掉在豆漿裏,壹樣會凝起豆花來,也好吃。
現在工廠生產的豆腐已經沒有鹵水點的豆腐了!
吃石膏點的豆腐更健康!但鹵水點的豆腐更好吃!
家庭型制作方法:
1、制豆漿:建議妳買壹臺豆漿機,幹黃豆浸泡3-4小時(夏天),冬天泡7-8小時,豆子泡好後放入豆漿機內,按照機器說明書操作,很快就可以制成熱豆漿了。
2、點漿:漿適量石膏或內酯用少量水調開(凝固劑可買現成的,包裝上會有用量說明,壹般石膏粉用量為豆漿量的千分之三至五,內酯用量為千分之壹至二)放入裝豆腐腦的容器內,將煮好的豆漿趁熱(做內酯豆腐腦需85攝氏度左右,石膏豆腐腦要達到95攝氏度左右)沖入,如果覺得豆漿與凝固劑混合不充分,沖完後馬上用勺攪動幾下(註意不能攪太多太快,壹般不需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