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過年要吃餃子和年糕?這是什麽意思?

為什麽過年要吃餃子和年糕?這是什麽意思?

春節期間,中國許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生活逐年改善。

年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東南亞、歐美都很有名。這裏面還有壹個典故。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命令伍子胥修建“闔閭城”。完工後,舉行了盛大的宴會來慶祝。只有伍子胥不高興。他預料吳王自大,對越王勾踐和範蠡不加防範,國家遲早會滅亡。回到營地後,他偷偷告訴隨行人員:“我死後,如果國家有難,人民饑寒交迫,可以在香門(蘇州六大正門之壹)下挖地三尺取糧。”不出所料,伍子胥後來被誣陷殺害,吳被越軍消滅。這個時候,京城缺糧,到處都在挨餓。追隨者帶領百姓到香門拆城挖地,才發現原來香門的磚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的。從那以後,為了紀念和記住伍子胥的功績和忠誠,人們在春節吃年糕。

年糕不僅是壹種節日食品,而且隨著壹年的過去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壹首詩所說,“人心高,和食作,使年比年好,以祈年景。”

在餃子和餃子裏,壹般是在除夕晚上12點之前包好,半夜吃。此時,正是農歷正月初壹的開始。吃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子”與“餃子”諧音,意味著“團圓”和“好運”。關於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

另外,還說吃餃子的民間語言和女媧造人有關。女媧土致人時,黃土人的耳朵因為天氣寒冷,很容易被凍掉。女媧為了使耳朵不被固定,就在耳朵上安了壹個小眼,用壹根細線紮起來,把線的另壹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這樣耳朵就好了。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把餃子包起來,用面粉塑造成人的耳朵,用餡(線)包起來,用嘴吃。

還有壹個傳說是,張仲景當長沙知府時,經常為百姓治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造了壹口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喜愛。張仲景從長沙退休後,剛好趕上冬天的至日,走到家鄉的白河岸邊。他看到很多窮人饑寒交迫,耳朵都凍僵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死了很多人。他非常不安,決心治療他們。張仲景回家時,求醫的人很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他總是記得那些凍著耳朵的窮人。他效仿長沙的做法,告訴他的弟子們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建立壹個醫藥棚和大鍋,並在冬季至日的那天開放,給窮人送藥來治療他們的傷病。

張仲景的《祛寒焦耳湯》是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的總結。它的做法是將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的藥材放入鍋中煮熟,煮熟後取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狀的“焦耳”,放入鍋中煮熟後分發給討藥的病人。每個人都有兩只迷人的耳朵和壹碗湯。人吃了祛寒湯,全身發熱,氣血通暢,耳朵也暖和了。老百姓從冬天的至日吃到除夕,抗傷寒,治凍耳朵。

張仲景直到除夕才放棄吃藥。在元旦的第壹天,人們慶祝新年和腐爛耳朵的恢復。他們像焦的耳朵壹樣為新年做食物,並在第壹天早上吃它。人們把這種食物稱為“餃子”、“餃子”或“扁食”,在冬天的至日和新年的第壹天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送藥和醫治病人的日子。張仲景的歷史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的“祛寒焦耳湯”的故事卻壹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冬天的至日和元旦的第壹天,人們吃餃子,他們仍然在心裏記住張仲景的好意。今天,我們不需要用迷人的耳朵來治愈凍壞的耳朵,但餃子已經成為人們最常見和最喜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