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中中:關註@該報的網絡輿論場。有幾個輿論穿透力很強的大媒體,比如人社部、中國網、環球時報、南方傳媒、財經財新等。現在看來會有新的上海勢力。最近論文比較激烈,出現了幾個備受矚目的熱點輿論稿。是曇花壹現,還是持久的強勢,值得關註。緊跟熱點,快速報道,創新表達,或許才是出路。
@魏武揮:向網絡群“洶湧”舉報:請有節奏地燒錢。浪湧不僅讓妳覺得事情很多,而且很多。畢竟可能還是太有錢了。真正的創業項目,哪裏能入門,哪裏有那麽多原創內容供應。有錢燒固然好,但有節奏地燒才是正確的。
@京京京京: "京”是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宣布的第壹個成績。據上海報業掌門人邱鑫介紹,集團未來的新媒體戰略將聚焦兩種模式:第壹種是通過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依靠大量用戶獲得廣告收入;二是面向狹窄人群,以高度專業化的內容和精準化的服務獲取用戶付費收入。
@王甘霖:雖然@ The Paper的微博和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壹直沒有更新,但從其網站發布的消息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上海報業集團耗資2億元打造的The Paper網站必將成為中國第壹新聞網站。網站體現了六個字:時效性、排他性、深度。甚至Caixin.com和Caijing.com都不如。在氮氣收集公司的老板魏武揮寫的“少即是多”中,他寫道:
報團的澎湃項目終於啟動了。我愛時政資訊的父母聽說後,拿出手機和平板電腦(安卓系統),讓我幫他們安裝。我折騰了好壹陣子,因為網站上沒有app下載,還得裝個360或者豌豆莢才能下載這個app——不知道大家怎麽看。
我個人很早以前就從私人渠道拿到了澎湃app,安裝到手機上後給不同的朋友看。眾說紛紜,但有壹點大家都壹樣:內容太多。這是壹個定性的表達(他們不會長時間玩我的手機),所以需要量化。
澎湃網站上列了四十七個欄目(或者標簽,標簽,但是大部分人不明白欄目和標簽的區別,第壹時間會以為這是澎湃的欄目設計),有六十四篇文章標註為(2014)6月28日(這是周六)。澎湃的手機在不斷下拉的時候會不斷顯示更多的內容,似乎給人壹種深不見底的感覺——這是對Pinterest的模仿,但我個人認為Pinterest是壹個輕閱讀,並不是壹個輕閱讀的產品。
換句話說,澎湃不僅讓妳覺得有很多東西,還有很多東西。60多篇,如果每篇2000字,那就是十幾萬字的節奏,不就是壹天出壹本書嘛!-或者大周末周六。
創造了信息檢索和描述符這個術語的穆雷斯在1959中提出了壹個摩爾定律:當擁有信息會給用戶帶來比沒有信息更多的痛苦和麻煩時,用戶會傾向於不使用信息檢索系統。信息會帶來痛苦和麻煩。我們都知道這壹點。——說實話,摩爾本人是反對海量信息的。信息架構之父莫偉立在他的著作《隨機搜索》中也提到了這壹點:現在我們的重點應該從創造豐富的信息轉移到解決註意力分散的問題上來。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款產品。它的官方定位是時政和思想。我和壹個朋友是這樣說的:我們想給人壹種印象,如果妳喜歡政治,來這裏就夠了。中國互聯網上所有最美的政治思想內容都在這裏。這個定位不能說是錯的。華語世界這壹塊由於種種原因確實有不足之處,但我個人的看法是,壹開始內容就那麽多,感覺就像《大後方》裏的壹片烏雲。當用戶感到有負擔時,他們會逃離系統。
事實上,我並不完全接受標題中的少即是多。網上流行的產品,功能都很復雜(想想目前最流行的微信),但從壹開始就不復雜。QQ第壹版簡單到安裝包不到1M。當供應量逐漸增加時,用戶的承受能力就會提高。對於來說也是如此澎。壹開始就不需要這麽龐大的內容供給。即使妳可以自定義欄目,47個欄目也會讓人選擇不要。
此外,在2014年7月17日舉行的2014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上,上海報業集團副總裁王偉提到了近期備受關註的“潮”,稱原定7月21日上市,但還將持續壹段時間,“界面”預計8月上線。王微表示,雖然還沒有正式上線,只是在公測,但是“看到壹些評論說‘澎湃’的內容很及時,很獨家,很有深度。”
作為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公布的第壹個成果,按照上海報業掌門人邱鑫的說法,《澎湃》要成為“國內第壹個新聞問答產品”,通過與讀者互動,辨別真假謠言,實時更新驗證結果。王微也對“澎湃”進行了解釋,“澎湃旨在通過有新聞、有想法的優質原創內容吸引流量,澎湃是借助東方早報的品牌和團隊打造的。用論文研究者老王的話來說,此舉說明東方早報的品牌開始轉型了。”
同時申明,“澎澎”是強大的、有影響力的、快速的,參與論壇的同學們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雖然關註內容開發的過程或內容的生產,但為什麽針對它的渠道建設仍然有限?”王微坦言,應該更加重視渠道建設,而不是忽視,但可能已經來不及了。“‘澎湃’項目正處於起步階段,所以肯定有很多方面沒有考慮到。它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先打造自己品牌的核心部分。我覺得它壹直在灌輸這樣壹個理念,就是新聞+理念。它的壹些運作模式是形式化的,和我們原來的新聞機構是不壹樣的,包括呈現方式。妳可以註意到它是壹個新聞網站,在移動平臺上也可以閱讀。移動平臺上的閱讀部分正在測試中。它的展示方式不同於妳在網上看到的布局和條塊分割。它采用項目制,據說有80方左右的桌子。我覺得它的主要著力點是塑造核心品牌和內容。可能他們認為現在微博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微信有壹個積累的過程。如果能在網頁版和移動平臺上閱讀,就能達到當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