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遠古時期,老百姓就已發現和利用茶樹,如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下面是我精心為妳整理的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壹起來看看。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壹)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茶文化總是在滿足社會物質生活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這壹過程中,壹些與社會不相適應的東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內容產生和發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內容得到不斷充實和豐富,而且由低級走向高級,得到升華,進而形成自己的個性。茶文化的個性,亦可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表現以下?四個結合?方面
茶作為壹種物質,它的形體是千姿百態的;茶作為壹種文化,又有著深邃的內涵。唐代詩人盧仝認為飲茶可以進入?通仙靈?的奇妙境地;韋應物譽茶?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宋代蘇東坡將茶比作?從來佳茗似佳人?;杜耒說茶是?寒夜客來茶當酒?;明人顧無慶謂?人不可壹日無茶?;近代魯迅說品茶是壹種?清福?;偉大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組織的奧林比亞科學院每晚例會,用邊飲茶休息、邊學習議論的方式研討學問,被人稱為?茶杯精神?;法國大文豪巴爾紮克贊美茶?精細如拉塔基亞煙絲,色黃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嘗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榮西禪師稱茶?上通諸天境界,下資人倫?;英國女作家韓素音說?茶是獨壹無二的真正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俗話說?衣食足而禮義興?,隨著物質的豐富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進文化的高漲,當前世界範圍內出現的茶文化熱,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高雅與通俗的結合
茶文化是雅俗***賞的文化,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壹直表現出高雅和通俗兩個方面,並在高雅和通俗的統壹中向前發展。歷史上,宮廷貴族的茶宴,僧侶士大夫的鬥茶,文壇墨客的品茗,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詩詞、歌舞、戲曲、書畫、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賞價值的藝術作品,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現。而民間的飲茶習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鹹宜,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並由此產生了茶的民間故事、傳說和諺語等,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於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經過吸收提煉,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沒有粗獷、通俗的民間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
(三)功能與審美的結合
茶在滿足人類物質生活方面,表現出廣泛的實用性。在中國,茶是生活必需品之壹,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
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系
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系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以茶行道?凈化社會風氣
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湧,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而茶文化是壹種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繃緊的心靈之弦得以松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壹點愛心、壹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凈化。
而?琴棋書畫煙酒茶?,茶又與文人雅士結緣,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現出廣泛的審美性。茶葉花色品種的絢麗多姿,茶文學藝術作品的五彩繽紛,茶藝、茶道、茶禮的多姿多彩,都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它集裝飾、休閑、娛樂於壹體,它是藝術的展示,又是民俗的體現。
(四)實用與娛樂的結合
隨著茶綜合利用開發的進展,茶的利用已滲透到多種行業。近年來,開展的多種形式的茶文化活動,如茶文化節、茶藝表演、茶文化旅遊、茶文化休閑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動為主體,滿足人們品茗、休閑、觀光、旅遊和飽覽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時與茶文化活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同樣也體現了實用與娛樂相結合。總之,在茶文化中,蘊含著進步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態,去鼓勵人類實現社會進步的理想和目標。
茶文化的概況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壹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壹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疆域廣闊,註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壹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壹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壹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誌。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壹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裏,出現了玩物喪誌的傾向。
如今,茶已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壹,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升華為壹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