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如果妳想了解壹個人,尤其是在選擇壹個需要長期溝通合作的人的時候,基本上可以通過看他最親密的五個朋友來判斷這個人的水平。
其實這是馬太效應的延伸,也可以解釋為環境對人的影響。優秀的人,因為自己優秀,會關註身邊同樣優秀的人;而優秀的人聚在壹起,又反過來促進他們壹起進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反過來,惡性循環也是這樣建立的。在《我為什麽建議妳去好學校》中討論這個觀點。
但是,在這個循環中,最關鍵的不是環境,而是“妳能不能不斷進步”。因為壹旦落後,就脫離了良性循環。所以,和優秀的人相處,不代表我們可以放松自己,覺得反正是壹般,我就等著別人和我分享。
優秀和變得優秀不是壹勞永逸的。我們應該提醒自己,不進則退。
2.機會成本原則:如果妳決定在壹棵樹上吊死,妳就得放棄整片森林。
這句話強調的是“不要執迷不悟。”
現在的職場,即使是日本,也不提倡終身雇傭。在壹家公司工作十年是非常難得的。不僅個人需要更大的空間,公司也需要新鮮血液。
無論是選擇公司,老板,朋友,還是愛人,都不要執迷不悟。
壹個小公司,壹個在騙人的老板,壹個壞朋友或者壹個有不同看法的情人應該做出選擇。
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成功的資本,而是選擇的勇氣。
3.費斯汀格原則:如果妳犯了壹個錯誤,妳需要做九件正確的事情來改正它。
完整的解釋是,壹個人的人生10%是由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組成的,另外90%來自於他對這件事情的處理,也就是他事後的行動。所以,壹個人在人際關系上犯了錯誤,需要做九件正確的事來改正。
例如:
妳在某個場合說了不該說的話,所以得罪了領導。如果妳想修復妳和領導的關系,改變這個錯誤帶來的負面影響,妳就得做點什麽,讓當時在場的其他領導不再惦記妳,更加努力。
雖然不會馬上被辭退,但是不好的印象本身就是壹根刺。只要妳不拔,它就會有所反應。
這意味著頻繁的失誤和彌補錯誤,實際上會讓妳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坑越來越大。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杜絕第壹次錯誤的開始。
控制第壹個錯誤最重要的是控制情緒。沖動是魔鬼,我就是這個意思。
4.六度分隔原則:妳和世界上任何人之間最多只有六個人。
也就是說,妳可以通過最多五個中介認識任何壹個陌生人,妳的偶像或者領導。
這個理論是從更不用說的模型中推導出來的,我們是否真的會接觸我們的偶像。這個理論的建立,可以給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帶來很多想象空間。
5、對等原則:送壹朵玫瑰,手裏留余香。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並沒有因為幫助別人而有所收獲。我們是付出的壹方,但其實妳所挽回的“好印象”很可能在關鍵時刻幫到妳。
因為接受幫助的人通常會有壹種虧欠感,這種虧欠感壹開始是感覺不到的,從少到多就會很明顯。
比如:平時表揚博主,博主在得到鼓勵和幫助時會覺得虧欠,然後帶著更好的內容回報。
6、邊際效用遞減原則:再好的奶茶,也有油膩的壹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半年沒喝奶茶,終於喝到第壹杯,感覺自己在天堂;第二杯,還不錯,還滿意;第三杯,ok,是奶茶的味道;第四杯,第五杯...慢慢的妳會失去感覺,甚至感覺比白開水還難受,至少不會長胖。
今天我們在辦公室開玩笑說:
80多天沒上班,獲批後第壹天來辦公室,真的很想念。上班前坐著,從筆記本換成了臺式機,讓人有壹種儀式感,壹整天的效率都快飛起來了。
第壹周很刺激,第二周很平靜,到了第三周,和所有去上班的人沒什麽區別。還是從踏進辦公室的第壹秒開始,倒數著什麽時候可以下班。還是辦公室裏不斷討論問題的同事吵吵鬧鬧,中午連休息都不好...
這種現象,引用經濟學的概念,叫做邊際效用遞減。
長時間做同樣的事情,說同樣的話,會讓人感到厭煩,也就是新鮮感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