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高原反應
1)急性高原反應:短時間進入3000m海拔後,機體對高原缺氧環境不適應,出現頭痛、頭暈、乏力、頭昏、心慌、脈搏加快、氣短、胸悶、嗜睡、失眠、做噩夢、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脹、發紺、面部浮腫等。也可能發生。多發生在登山後24小時內,第4 ~ 6天癥狀基本消失。
2)高原肺水腫:多發生於4000m以上高原,有胸悶、氣短、咳嗽、紫紺、粉紅色或血性泡沫痰、雙肺廣泛濕羅音等肺水腫臨床表現。x線檢查,雙肺中下部有雲霧狀片狀陰影,邊緣不清。
3)高原腦水腫:由於缺氧、腦水腫和神經精神癥狀,除急性高原反應的壹般癥狀外,常出現劇烈頭痛、興奮、譫妄、意識障礙甚至昏迷,並有紫紺、惡心、嘔吐。起病急,壹般在4000m以上,多為不習慣的初學者,發病率低,死亡率高。
4)視網膜出血:視網膜出血不是由於顱內壓升高,房內壓無明顯變化,而是與視網膜血流量增加和毛細血管擴張有關。
(2)慢性高原反應
1)高原紅細胞增多癥:起病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有慢性病程。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氣喘、心悸、失眠、乏力、紫紺、厭食、結膜充血、皮膚發紫等。血液學參數有以下三項之壹,在1 ~ 3個月內檢查三次以上即可確診:RBC≥6.5×1012/L,Hb≥200g/L,Hct≥65%%。
2)高原心臟病:壹般發生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咳嗽、乏力、紫紺、肺動脈瓣第二心音亢進或分裂等。嚴重者有少尿、肝腫大、下肢水腫等右心衰竭癥狀。肺動脈高壓的跡象。
2.處理原則
(1)急性高原反應:早發現,早診斷,多休息,局部對癥治療。大流量氧、高壓氧、糖皮質激素、鈣通道拮抗劑等。接受治療或轉移到低海拔地區,現代直升機可以從6000米的高海拔地區運送病人
(2)慢性高原反應:壹般來說,移居到低海拔地區後,不宜回到高原地區工作。
3.預防
(1)適應:主要包括:①適應性鍛煉。沒有高原生活經驗的人,應盡可能循序漸進地進入高原環境,先在海拔相對較低的地區進行壹些體育鍛煉,增強人體對缺氧的耐受力。初入高原者應適當減少體力活動,然後根據適應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②適當控制攀爬速度和高度:攀爬時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個人適應情況控制攀爬速度和高度。③營養與醫學。高糖、低脂肪、大量新鮮蔬菜水果、蛋白質適中的飲食有助於人體適應高原環境。紅景天等藏藥可以改善高原缺氧癥狀。④缺氧預處理。作為壹種新的促習服措施,它正日益成為高原習服研究的熱點。
(2)減少耗氧量,避免機體抵抗力下降:超重和長時間體力活動、感冒、感染、吸煙、飲酒都是高原反應的誘因。因此,降低體力勞動強度,註意保暖,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戒煙戒酒,可以有效預防急性高原反應的發生。
(3)增加供氧,提高勞動能力:增加室內氧分壓或間歇吸氧,可明顯改善體力和睡眠。
(4)職業禁忌癥:患有明顯的心、肺、肝、腎等疾病,ⅱ期高血壓,各種血液病,紅細胞增多癥者,不得進入高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