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酸葡萄效應只是給自己找借口,是嫉妒別人的不好表現。
過度沈迷於這種自我安撫,有很多負面影響。
壹方面不利於人際關系的處理,在內心滋生與他人的隔閡;另壹方面,也會讓我們困在自己構建的舒適區裏,壹點壹點磨掉最初的堅持和夢想。
當我們把挫折更多地歸因於外部而不是內部時,我們的自我反省能力已經在退化。
但在心理學上以此為例,個體為了沖淡內心的焦慮,往往會貶低自己的目標,說自己不值得追求,這被稱為“酸葡萄”機制或“酸葡萄”效應。
酸葡萄效應其實是壹種正常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心理學上最典型的合理化表現。
“酸葡萄效應”是指當妳因為自己的真實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感到沮喪時,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妳會編造壹些理由來安慰自己,從而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焦慮等負面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這種方法也叫“精神勝利法”。
在生活中,這種酸葡萄心理隨處可見。
到了壹定年紀,還沒找到對象。我總說“壹個人比兩個人自由”,但我擔心得要命;
沒考上好大學,告訴自己告訴別人“北大清華現在不壹定能找到工作”,卻在好工作面前屢屢碰壁;
同事入職才半年就升職了,總以為“不知道是用什麽潛規則上來的”,但我很清楚,那些成績是騙不了人的...
人無完人,這種心理在每個人身上都有體現,只是方式和內容不同。而且,只要妳心裏願意,就算是雞蛋裏也能挑出骨頭來,但其實這與存在的問題無關。
相反,如果妳拿了壹個沒有煮熟的檸檬,壹些不吃它的人可能會用酸葡萄來“誹謗妳”。
說妳的檸檬必須是未煮熟的酸檸檬。這個時候,有些人為了“爭口氣”,就會努力證明自己的檸檬是甜的。
這種不是說妳達不到的目標或者得不到的東西不好,而是從各方面強調妳所有的更低的目標或者妳所擁有的都是好的。緩解內心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現象被稱為“甜檸檬”機制。
“酸葡萄”和“甜檸檬”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是心理學上理性化的典型表現。
個人行為不符合社會價值標準或達不到所追求的目標。為了減少或避免挫折帶來的焦慮,維護自尊,給自己不合理的行為壹個合理的解釋,以便接受現實。
利用“酸葡萄”和“甜檸檬”的效應來緩解心理壓力,是人們使用最多的壹種心理防禦機制。其本質是似是而非的理由來證明行動的正確性,掩蓋個人的錯誤或失敗,保持內心的平靜?。
現在有壹些人,總是羨慕別人,認為別人擁有的就是好的,往往忽略了自己擁有的。
我們不妨學習壹下這種甜檸檬心理,適度地利用它來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從心理上暗示自己是最棒的,這樣才能從自卑走向自信,從自信走向成功。
另外,要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贊美別人,向別人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優點。我們應該承認自己在某些時候不如別人,告訴自己要向他看齊,而不是壹味的嫉妒抱怨,抱有“酸葡萄心態”。只有學會主動的人,才能在大的生存環境中占據上風。
應該肯定合理化具有明顯的積極教育指導意義。作為壹種對挫折的心理防禦形式,無論是“酸葡萄”效應還是“甜檸檬”機制,當人們受到挫折時,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減輕心理壓力。
“百年人生,十之八九逆境”。心理防禦功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和社會,但是沈迷其中對心理生活有明顯的副作用。
比如魯迅先生的阿q,總是找理由為自己的侮辱或者不公平待遇開脫,把自己活得太窩囊,太可悲。
任何事情都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只要起到懸浮心理壓力、平衡心理的作用,就有其現實意義,即“合理化”酸葡萄效應。當然,我們不能壹直呆在這裏。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西環心理
事物有對錯,事物有兩面性。對於同壹件事,由於他們的想法和立場不同,他們的認知和結論也會不同。所以有的人失敗了可能就死了,有的人總是告訴自己我可以進步。
不僅僅是事物,每個人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簡單極端地對壹個人或壹件事消極或過度積極。
只有看清問題的利弊,才能有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揚長避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實現優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