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他們特殊的青春期,學生們壹致認為孟凡貴是壹個誠實、真誠、熱情、有知識和多才多藝的人。
同學趙誌紅是孟凡貴中學的同桌。她和孟凡貴經常在課堂上背誦。我在黑龍江的時候,條件很艱苦,但是學生們很革命,工作很積極。我覺得在毛主席的號召下為祖國建設邊疆是壹件光榮的事情。幾乎每天晚上都要組織政治學習,學習唱歌,寫詩,比賽朗讀。
說起北大荒,同學們感慨萬千。
我在兵團的時候,從第壹年10到第二年5月,總是刮風。下雪的時候,氣溫總是零下20-30度。因為緯度高,冬天的白天很短,晚上只能待在被子裏,把自己所有的棉帽口罩都戴上,兩個人睡在壹起才能感覺到壹點溫暖。然而,在夏天,經常下傾盆大雨。“戰友”們剛去黑土地的時候,住的是濕漉漉的草繩搭成的房子,根本擋不住大風大雪暴雨。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開墾了大片土地,種了許多莊稼,養了許多牛羊。
春天青黃不接,羊能吃的很少,又瘦又餓。有壹次,春天收完大豆,他們讓羊吃剩下的豆子。羊吃飽後喝了很多水,結果肚子飽了,不壹會兒就死了幾只。當時大家都嚇壞了,心想:這壹定要罰!但是排長沒有批評他們,而是講了壹些養羊的常識。他那幾天連續吃了好幾次羊肉泡饃,真的是烏雲背後都有壹線希望。
後來公司搞基建,大家都很積極。十天的活往往五六天就幹完了,連女孩子都要背水泥。沒有人敢偷懶。不過還是先把牲畜照顧好,先給牲畜蓋房子,再給自己蓋房子。
在下放的歲月裏,他們都把最寶貴的十六七歲到二十四五歲的歲月留在了北大荒,那裏的環境也因為我們的建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北大荒這片黑土地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還生產出寶貴的精神食糧——北大荒精神,其核心是“創業+奉獻”的精神。精神沒有自己獨立的歷史,但它是特定時代物質關系的產物和反映。“北大荒精神”也是如此,它在開拓者的犁頭下種在黑土裏,在創業者的汗水下發芽。
但是同學們都說那時候很天真,男生女生接觸很少,連工作和值班都不在壹起。壹兩年能回壹次北京,路上很多人互相照顧。當時誰也沒有別的想法。還有人說,孟凡貴和壹些男生經常給女生送幹劈柴,還有很多這樣的幫助,但都不為人知。孟凡貴還有壹個綽號“老牛”。雖然他看起來很誠實,但實際上他很多才多藝。比如他教同學很多歌,有些歌在當時是“禁止”的,比如《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有壹次,他同學去他家,他給大家彈吉他,彈了壹首歌叫《海鷗》,很好聽。
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北國之春》在相聲段子裏被改了壹次,最後壹句是“衷心祝妳壹切順利,合理合法多賺人民幣”。這個原創是孟凡貴,他是在和他的老師高英培先生開玩笑。
不過,孟凡貴還有個外號叫“老孟”。但是,我們要講道理,他對老北京的吃法很了解。比如炒麻婆豆腐要準備哪四種食材,炒醬要慢工出細活,用刀灌腸要螺旋切,過年吃餃子要黑吃,幹炸丸子要蘸老虎醬,用筷子卷春餅...自從馬先生去世後,中國說單口相聲的都是名人,就是壹個。單口相聲集“立”與“逗”於壹身,不僅要語言幽默,還要具備戲曲演員的基本要求——手、眼、身、法、步。而且不容易被觀眾認可。正是沿著這個方向,孟凡貴在相聲社的演出中努力穿單口相聲,贏得了觀眾的喜愛。相對於很多對相聲段子的贊美,孟凡貴的相聲是真的,這樣的表演才能吸引觀眾。
《饑民說吃》,這是孟凡貴先生的“飲食經典”,介紹了他多年的飲食經驗。相聲演員孟凡貴有壹個著名的綽號——“萌大饞人”。他熱愛美食,閱歷豐富,積累了無數的美食經驗,對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有著深厚的造詣。在他的相聲表演中,有很多著名的關於吃的段落,《吃雞》、《吃月餅》等相聲作品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孟凡貴先生多年來也主持過很多美食節目,如《電視餐廳》、《全能美食聖》、《吃在北京》、《吃喝玩樂總動員》等,結交了很多美食界的烹飪大師、專家。他與華天、便宜坊、湘大等北京著名老字號品牌的高管,以及多家大酒店的名廚都有著深厚的友誼。在他們眼裏,他是知音,是名副其實的吃貨。
《饑民說吃》是孟凡貴先生多年美食經驗的精選作品。書的內容生動有趣,文字幽默通俗。作者多年品嘗美食,經歷美食故事(如北大荒吃狼肉,五臺山吃土豆宴等。)以及眾多娛樂圈名人烹制的經典作品。同時,作者還盤點了北京的著名餐廳,講述了老字號餐廳的歷史和對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視,並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在飲食上所經歷的“新奇”、“陌生”、“獨特”的所有故事。
《饑民說吃》壹書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飲食文化系列”系列作品之壹。這個系列是集文化、美食、餐飲知識於壹體的經典系列,很有意思。曾出版《點餐的門道》《餐廳的秘密》。
孟凡貴也是許多大學的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