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 shān fán gēn
2 《中醫大辭典》·華山礬根華山礬根為中藥名,出自《南寧市藥物誌》,即《南寧市藥物誌》記載的土常山的別名[1]。
2.1 來源山礬科植物華山礬Symplocos chinensis(Lour.) Druce的根[1]。
2.2 性味苦,涼,有小毒[1]。
2.3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截瘧,解毒[1]。
1.治感冒發熱,痢疾,腸炎,急性腎炎,瘧疾,筋骨疼痛,熱毒瘡腫[1]。煎服:6~12g[1]。
2.治疥瘡[1]。煎服或煎水洗[1]。
2.4 使用註意服本品過量,會出現惡心、嘔吐、頭暈、胸悶等癥狀[1]。
3 《*辭典》·華山礬根 3.1 出處《南寧市藥物誌》
3.2 拼音名Huà Shān Fán Gēn
3.3 華山礬根的別名土常山(《南寧市藥物誌》)。
3.4 來源為山礬科植物華山礬的根。全年可采,根挖出後,洗凈,曬幹。
3.5 生境分布產於廣西。
3.6 性狀幹燥的根,呈圓柱形,直或彎曲,表面具瘤狀隆起,有不規則的縱裂,有時有小的支根痕;栓皮棕黃色,常呈片狀剝離。質堅硬,難以折斷。橫斷面近圓形,皮部外側棕黃色,內側淡黃色,形成層清楚,木部灰白色至淡黃色,射線纖細,不顯著,有環狀年輪。
3.7 性味苦,寒,有毒。
①《南寧市藥物誌》:"苦,寒,有小毒。"
②《廣西中藥誌》:"味微苦,性平,有小毒。"
3.8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化痰截瘧。治感冒發熱,瘧疾,筋骨疼痛,瘡癤。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消毒。"
②《南寧市藥物誌)):"清熱,化痰,截瘧,消骨痛。治瘧疾,痧氣,疝氣痛。"
③《江西草藥》:"清熱利濕,止血。"
④《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熱解表,消腫。治感冒發燒,口渴心煩,疥瘡。"
⑤江西《中草藥學》:"治瘡癤熱毒,蛇咬。"
3.9 華山礬根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大劑0.5~1兩)。外用:煎水洗。
3.10 附方①治急性腎炎:華山礬根(去皮)適量,米泔水半碗,磨濃汁,白糖調服,每日壹次。(《江西草藥》)
②治筋骨痛:華山礬根壹兩。水煎服,每日壹劑。(《江西草藥》)
③治瘧疾,瘡腫,疥瘡:華山礬根二至三錢。水煎服。(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疥瘡:土常山根四兩。煎水,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3.11 華山礬根的臨床應用①治療瘧疾
取土常山根切片曬幹。生藥1市斤,用酒半市斤,浸壹宿,炒透,研細過篩,或加適量膠質壓成錠劑內服。3~5歲每日3克,6~8歲4克,9~12歲6克,13~15歲9克,16~20歲11克,21~30歲12克,31~45歲15克,46~50歲12克,50歲以上11克。均分2次服,5天為壹療程,病情好轉而未痊愈者繼續第二個療程,最多不超過三個療程。治療27例(其中惡性瘧19例,間日瘧3例,三日瘧3例,混合感染2例),癥狀基本控制者23例。但鏡檢發現,對原蟲的影響,效果不滿意。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華山礬根1兩,毛冬青根1兩,豬骨5錢,加水文火煎至約250毫升,每日1次溫服(不宜冷服,以免引起惡心),10次為壹療程。並結合辨證及分型適當配合其它藥物,寒者加生姜、陳皮適量,氣急加土北耆(五指毛桃)1兩,喘息型加胡頹子葉粉0.5~1錢沖服。***治190例,其中近期控制77例(40.5%),顯效60例(31.3%),好轉33例(17.4%)。治程中,少數患者有頭暈、惡心、流涎等副作用,但不影響治療,療程結束後可自行消失。
3.12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