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大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哪些?

大蒜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有哪些?

1.溫度:大蒜屬耐寒性作物,喜冷涼氣候條件,生長發育和產品器官形成嚴格受溫度控制。

通過生理休眠的蒜瓣在3~5℃低溫下即可萌發,萌發適宜溫度為16~20℃。

30℃以上抑制蒜瓣萌發。

幼苗期以4~5葉期抗寒力最強,可耐短期-10℃和長期-3~-5℃低溫。

幼苗期生長適宜溫度為12~16℃。

壹般認為白皮蒜耐低溫能力比紫皮蒜強,在北緯36°45′的河北省永年縣秋播白皮大蒜可安全越冬,但紫皮蒜須春播。

在溫度較低時,幼苗生長緩慢;但溫度過高,葉片加速衰老,葉色變黃,纖維增多,光合能力顯著下降,鱗莖提早形成。

播種前將種蒜瓣在0~4℃低溫下春化處理20~30d,或播種以後經10℃以下1~2個月,即可順利通過春化。

通過春化後,在低溫下花芽分化發育較緩慢,在生長適溫下則花芽分化發育較快,高溫可引起脫春化。

蒜薹伸長期和鱗莖膨大期的生長適溫均為15~20℃。

收獲前,20~25℃的高溫有利於鱗莖成熟。

鱗莖生理休眠期長短常受溫度影響,25~35℃的溫度有利於維持休眠狀態或加深休眠,4~8℃低溫則有利於解除休眠。

大蒜品種對低溫反應有差別。

陸幗壹等據此將75份大蒜品種劃分為3種類型:敏感型、中間型和遲鈍型。

低溫反應敏感型分布於北緯31°以南地區,包括雲頂早蒜、金堂早蒜等品種。

低溫反應中間型分布於北緯23°~39°地區,如留壩白蒜、寶雞火蒜、丹鳳火蒜等品種。

低溫反應遲鈍型分布於北緯35°以北地區或低緯度高海拔(4500m左右)地區,包括銀川紫皮、樂都大蒜、阿拉木圖蒜等品種。

2.光照:大蒜喜好中強度光和完全可見光。

光照過弱時,葉肉組織不發達,葉片發黃,影響光合作用。

大蒜不耐強光照,強光下葉綠體解體,葉組織加速衰老,葉片和葉鞘枯黃,鱗莖提早形成。

在適宜栽培季節,充足的光照利於大蒜生長和鱗莖形成,光照弱,鱗莖形成率和產量低,獨頭蒜多。

蒜薹生長和鱗莖形成須經過溫度13~19℃,每天日照13h以上的光照階段。

短日照下大蒜只分化花芽,壹般不能抽薹。

不同的品種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壹,壹般北方栽培品種需要14h以上,而南方栽培品種僅需13h左右。

3.水分:大蒜較耐幹旱。

萌芽期要求較高的土壤濕度,以促進生根萌芽。

幼苗期需適當降低濕度,以促進根系向縱深發展,防止幼苗徒長。

“退母”後,需水量增多,要求土壤濕度較高。

花芽和鱗芽分化期是大蒜的需水敏感期,水分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花芽和鱗芽正常分化。

大蒜整個生育期每公頃需水6000~6750m3。

幼苗期、蒜薹伸長期和鱗莖膨大期的澆水量分別占總灌溉量的33.33%、40.74%和25.93%。

蒜薹伸長期和鱗莖膨大期需保持土壤濕潤,鱗莖膨大後期,則應降低土壤濕度,以促進鱗莖成熟。

4.土壤與營養:大蒜喜好富含有機質、疏松肥沃、通氣良好、保水、排水和保肥性能良好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

根據金甲植(1977)試驗,水培大蒜營養液pH在5~7之間,植株吸收N、P、K、Mg正常,但對Ca的吸收有差別。

pH由5增至6時,Ca吸收增加;由6增至7時,Ca吸收減少。

因此,土壤pH以5.5~6最適合大蒜種植。

大蒜對土壤肥力要求較高。

根據劉文英(1984)試驗,每公頃產蒜頭21243.75kg的大蒜,需吸收N315kg、P2O575kg、K2O285kg,N、P、K比率為1∶0.24∶0.90。

大蒜幼苗期吸收N最多,其次為K、P。

每公頃蒼山大蒜對N日吸收量,冬前幼苗期為0.465kg,花芽和鱗芽分化期為1.465kg,蒜薹伸長期為2.460kg,采薹期為11.048kg,達吸收最高峰,蒜頭膨大期降至9.355kg;P日吸收量,冬前幼苗期為0.111kg,鱗芽和花芽分化期為0.114kg,蒜薹伸長中期為0.557kg,采薹期為2.889kg,蒜頭膨大期由1.394kg降至後期的0.053kg以下;K吸收規律與N相似。

N對產量影響最大,P次之,K最小。

缺鈣植株葉片出現壞死斑,葉尖幹枯,根系生長受到抑制。

缺鎂則引起葉片褪綠。

姜素珍等(1988)在上海市用嘉定白蒜進行試驗後認為,花芽和鱗芽分化後(3月份)是大蒜壹生中三要素吸收高峰期;抽薹前(4月份)為微量元素Fe、Mn、Mg吸收高峰期;采薹後,N、P、K、B吸收量出現小高峰,Zn吸收量達到高峰。

增施Ca和Mg可促進N、P、K吸收,蒜頭顯著增產,Mg∶Ca以12∶4較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