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手稿1
關於中秋節的手稿2
關於中秋節的手稿3
為什麽八月十五是中秋節?
傳說嫦娥原本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射了九個太陽後,西王母給了她長生不老藥,後羿舍不得吃,就交給嫦娥保管。後羿的弟子孟鵬覬覦仙藥,並強迫嫦娥交出它。嫦娥絕望地吞下它,飛向天空。
那是八月十五日,月亮又大又亮。因為放棄後羿,嫦娥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長期居住在廣寒宮。回國後,後羿很傷心,於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他就放下酒席,和嫦娥壹起賞月。
妳為什麽在中秋節吃月餅?
嫦娥到了月宮,非常想念丈夫,後羿日夜思念,希望能再見到她。有壹天,壹位仙人給後羿指出了方法:在八月十五的月圓之夜,用面粉做壹個圓球,放在房子的西北方,做成滿月的形狀,然後不停地呼喚嫦娥的名字。午夜時分,嫦娥可以回家團聚了。後羿照做了,於是看見嫦娥從月亮上飛下來,夫妻團聚。這種面粉做成的圓球,後來演變成各種月餅。
月亮上為什麽會有玉兔?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的孫子孫伯齡有染。吳剛壹怒之下殺了伯靈,惹怒了炎帝太陽神,被發配到月亮上去砍長生樹。然而,月桂樹與插枝壹拍即合。吳剛每砍壹斧子,被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重新長在樹上。過了這麽久,吳剛還是沒能砍倒這棵桂樹。吳剛的妻子感到內疚,命令她的三個兒子變成蟾蜍、兔子和蛇,飛到月亮上去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盡快砍倒桂樹,玉兔不停地搗碎砍下的枝葉。
中秋節習俗
祭月,賞月,賞拜月。
《禮記》中已經記載了“秋暮暮月”是祭拜月神的意思。這時候就要舉行迎寒拜月的儀式,擺香案。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形狀。
月下,把月亮雕像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然後主婦切團圓月餅。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數,家裏的和外地的,都算在壹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壹樣。在少數民族中,祭祀月亮的習俗也很流行。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燃燒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助月光的習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江南有做燈籠船的習俗。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盛。今天,周雲金和何在他們的文章《閑說四季》中說:“廣東的燈籠最盛,家家戶戶在節前十天用竹條紮燈籠。制作水果、鳥獸、魚和昆蟲以及“慶祝中秋節”等等,並在漿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中秋夜燈裏點著的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中秋’。”
吃月餅
賞月吃月餅是中國各地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滿,月餅又甜又香”。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的《梁璐夢》,當時它還只是壹種小吃。後來,人們逐漸將賞月與月餅聯系在壹起,象征著家人團聚,承載著他們的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節朋友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賞桂花,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桂花,吃各種由桂花制成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
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在現代,人們大多以紅酒代替。
玩燈籠
中秋節沒有大型的元宵節,玩燈籠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間的事。早在北宋時期,在《武林舊事》中就記載了中秋節是壹種習俗,有“放壹盞小紅燈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節打燈籠大多集中在南方。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會舉行中秋活動,樹會豎起來,意味著燈會高高豎起。孩子們在父母的幫助下,用竹紙做成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在高桿上。它們科技含量高,色彩鮮艷,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道風景。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此外,還有天燈,即孔明燈籠,由紙制成,綁成大型燈。燈下燃燭,熱氣升騰,使燈在空中飛舞,惹人嬉笑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