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的概念,糟糕的呈現,徐崢的《食在囧途》貌似真的“囧”了。明星跨界綜藝出品人?演好戲都已經很艱難,就別再給綜藝市場添堵了。
說到徐崢,不少人應該會想到他的“囧”系列電影,立足中產階級男性的囧生活,無論是《人在囧途》、《泰囧》還是《港囧》,徐崢試圖建立的似乎是他“喜劇明星”的精神內核。
“世間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在毒雞湯肆行的時代,這句流行語卻顯得頗為走心,它提醒著人們,功名之外,當下小小的幸福也彌足珍貴。事實上,《食在囧途》將喜劇與美食綜藝結合,通過輕喜劇風格將美食帶來的愉悅感外化,同時以美食為載體展示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確實是壹檔具有原創精神的節目。
其次,《食在囧途》呈現的美食都是最“親民”的食物,且“逛吃逛吃”環節呈現的都是最“生活化”的問題,例如首期節目中提到的火車上的泡面,囧廚房制作的30元成本的飛機餐,以及“逛吃逛吃”版塊中在嘉興服務站的肉粽、文虎醬鴨、辣椒醬、68元的自助餐等等是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與生活處境。為觀眾帶來平凡生活中的感動,“食囧”力求的走心路線還是很有想法的。
但是正所謂沒有期望就不會有失望。已經播出了11期、即將在本周收官的《食在囧途》,到最後也沒能取得像“囧”系列電影那般的成績。豆瓣4.5的低分,略差的口碑表現,徐崢首次試水綜藝出品人就出師不利,本想著將“囧”品牌做得更加豐滿,卻不知現實是這般骨感。
而由徐崢想到的,還有周迅、周星馳、陳坤、李易峰等明星藝人,紛紛出任綜藝節目制片人、出品人。可是,想借助個人的品牌效應收獲更多市場的他們,是給本就不安分的綜藝市場增添了些許浮躁之氣還是應有些實質性的貢獻?
浪費了“化囧為樂”的核心理念,
《食在囧途》的問題確實不少
作為壹檔全國首檔原創輕喜劇美食真人秀,《食在囧途》總制片人曾這樣表述過節目理念:每期都有不同的主題,以美食為線索,通過展現生活中平凡的“囧”食、“囧”事,傳遞出節目賦蘊的理念——漫漫生活難免會遇到不如意,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囧境,只要有壹顆幽默的心就可以“化囧為樂”。
說實話,同相君在節目開播前看到這個介紹時,還是很有興趣的,畢竟將美食進行快樂的外化,又嫁接了徐崢積累的“囧”元素,應該還不錯。但結果似乎並不太理想。總的來說,《食在囧途》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
1、 拼盤式的節目設置,並沒能表現出節目主題
《食在囧途》現已播出11期,套路也清晰可見: “棚內+戶外”的組合,每期節目至少包括“脫口秀+小品+朋友圈訪談+實驗廚房+尋覓美食”幾個環節,圍繞不同的主題,比如90後的夜生活、校園美食、旅行中的美食、養生美食等等,由固定嘉賓(徐崢、宋小寶、尹正、郭麒麟、伊壹)+每期嘉賓(張柏芝、高曉松、華晨宇、陳意涵……)等***同試圖呈現“世界這麽大,我想去嘗嘗”的理念。
這樣雜燴的拼盤方式,好不好看?其實壹要看陣容,二要看嘉賓表現力,三要看節目主題有沒有通過這樣的拼盤融匯後表達出來,當然節奏也很重要。關於前兩點,就《食在囧途》而言,其實陣容還行,只是宋小寶上的綜藝實在太多了;嘉賓表現力方面,《食在囧途》的明星藝人在年齡、性格、文化背景等層面覆蓋面很廣,盡可能關照到廣泛群體。只是郭麒麟的存在感實在太弱。而更關鍵的,還是第三點。
從標題看,《食在囧途》重點在“囧途”和“食”,也就是在尋覓美食中遇到的囧人囧事。首先,我們需要看的就是每壹期的主題是不是緊扣節目想傳達的理念:從第壹期的“旅行美食”到之後的“大學美食”、 “90後的夜生活”、“火星吃貨”,“香港美食”、“吃心不改”、“天南海北年夜飯”、“燒烤主題”、“火鍋宴”、“紅酒文化”、“壹城壹面”來看,11期節目不僅沒有壹條清晰的線索呈現出“食在囧途”的概念,並且主題架構也是沒有邏輯的。同相君不禁質疑,節目組真的不是每期突然想到壹個什麽點子,就硬湊出壹期節目嗎?
《食在囧途》用拼盤的方式,試圖讓節目的內容容量更加豐滿,想讓節目表現形式多元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就是將多種類型的節目生搬硬湊在壹起。否則就好像是在看《歡樂喜劇人》+《天天向上》(美食主題)+某個教烹飪的純美食節目了。同時,節目對於美食的呈現整體偏少,食物本身的概念和背後所蘊含的意義都被淡化,似乎也是實名不符了。
2、 邏輯下線,整體感覺怎壹個“亂”字了得
《食在囧途》看下來的整體感覺是“亂”,這和它拼盤的節目設置有關,也和它的“野心”有關。
壹檔壹個小時的綜藝節目,又要脫口秀,又要演小品,還要做實驗,更要尋覓美食,嘉賓訪談,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每個環節都匆匆而過,每個環節都顯得倉促、單薄,且每個環節都是割裂的。
以第二期節目來說,首先是徐崢、尹正去上戲的食堂尋覓包子;然後就到了棚內,徐崢和高曉松進行了大概4分鐘的談話,突然之間高曉松又成為了臺下觀眾,開始觀看小品《愛的青椒》。接著,高曉松又開始品嘗雞尾酒;最後,就進入實驗廚房,在大學食堂門口,看大廚們制作奇葩菜。
僅就節目流程,同相君表示不知道邏輯線索是什麽,真的很想節目組來說說看。
所以,《食在囧途》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這個“亂”字。節目壹直都好像想抓住“囧”這個線索,畢竟這是個承載著大IP的字眼。但是,節目的環節設置、剪輯線索和“囧”字有何關系?“囧”在這檔綜藝節目中,又有何含義?不甚明了。
3、徐崢的身份定位不明。
最重要的是,對於《食在囧途》而言,徐崢的身份是什麽?
是節目的聯合出品人?是節目的“囧老板”?是節目的主持人?是節目的主心骨?還是表演小品的演員?
這些身份都對,但是即使能夠偶爾說點搞笑的段子,徐崢其他的幽默睿智並沒有完全展現出來,而他的“囧”品牌文化也沒有得到綜藝場的延伸。這不得不說是《食在囧途》的遺憾。
作為節目中的核心IP,徐崢的表現其實還可以更好。例如在脫口秀部分,他還是有些露怯,就好像有人評論說:“徐崢個人有其喜劇價值,如何根據節目規劃進行定位,節目組並未搞清楚。幽默、睿智雖然是他的個性卻不足以支撐整個節目,讓人記不住的‘囧老板’自然也於事無補。”
藝人跨界綜藝出品人,
能力不夠金錢來湊?
壹檔綜藝節目好看不好看和制作有關,但是如果“制作”就要把鍋全背了,也有失公允。縱觀如今的綜藝市場,仔細梳理就能發現“明星主控”成為了壹種新的趨勢。這裏的“主控”,有時候不是人物設置上的,也有背後資本上的。而當這些明星藝人紛紛成為綜藝節目的出品人時,他們給這個市場真的有帶來什麽不壹樣的煙火嗎?
說到藝人出任綜藝節目出品人,前有周迅的《西遊奇遇記》,也有看似明星雲集實際是陳坤主導的《二十四小時》,據悉周星馳也在試水綜藝出品人,加上《食在囧途》的徐崢,還有《壹起出發》的制片人李易峰,明星藝人們也實在是夠能折騰。
那麽,他們出品的這些節目怎麽樣呢?《食在囧途》 “亂”到不能自理,《西遊奇遇記》豆瓣4.4分,《二十四小時》第二季韓國團隊撤走後,口碑收視也比不上第壹季。事實上,他們的資本投入並沒有為綜藝市場帶來新的爆款,反而增添了更多的金錢味和浮躁的氣息。
究其原因,同相君認為,壹檔節目的好壞,雖然需要制作方的傾盡全力,但是出品人也並非只是壹個“金主”。出品人需要負責節目前期的市場調查,看節目是否有前景,通過調查來決定是否值得出品該節目。出品人是節目的靈魂,決定著節目的風格、市場走向等等。但事實上,不少明星藝人顯然是沒有真的理解“出品人”的真正內涵,對綜藝節目的制作也不甚了解,結局僅僅是借助綜藝節目加強了個人品牌的建構。
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掘金”欲望之中,在壹種浮躁的心態之中,我們丟失了越來越多的“爆款”綜藝。藝人們還不如先做好本分,當好演員來得實在。如果壹定要來,就先讓自己的羽翼豐滿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