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土茯苓 這味中藥的毒性大嗎?有沒有腎毒性?謝謝。

土茯苓 這味中藥的毒性大嗎?有沒有腎毒性?謝謝。

沒有毒性。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肝;胃;脾經

功效: 清熱除濕;泄濁解毒;通利關節

主治: 梅毒;淋濁;泄瀉;筋骨攣痛;腳氣;癰腫;瘡癬;瘰癧;癭瘤及汞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用藥禁忌: 肝腎陰虛者慎服。

功效分類: 利水藥;解毒藥

臨床運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癥梅毒的治愈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癡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癥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2.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或制成註射液行肌肉註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藥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壹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幹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淩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藥長於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藥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壹切惡癥。

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饑。......調中止泄。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癧,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