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Garden Pea
別名:上海附近地區稱"小寒豆"
科屬:豆科 Leguminosae
壹年生纏繞草本,高90—180厘米,全體無毛。小葉長圓形至卵圓形,長3—5厘米,寬1—2厘米,全緣;托葉葉狀,卵形,基部耳狀包圍葉柄。花單生或1—3朵排列成總狀而腋生;花冠白色或紫紅色;花柱扁,內側有須毛。莢果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內有堅紙質襯皮;種子圓形,2—10顆,青綠色,幹後變為黃色。花果期4—5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種子及嫩莢、嫩苗均可食用;種子含澱粉、油脂,藥用有強壯、利尿、止瀉的功效;莖葉能清涼解暑;並作綠肥和飼料。 豌豆依用途分為兩大類:1.糧用豌豆:花紫也有紅或灰藍色的,托葉、葉腋間、豆桿及葉柄上均帶紫紅色,種子暗灰色或有斑紋所以又稱“麻豌豆”,作為糧食與制澱粉用,常作為大田作物栽培。2.菜用豌豆:花常為白色,托葉、葉腋間無紫紅色,種子為白色、黃色、綠色、粉紅色或其他淡的顏色。果莢有軟莢及硬莢兩種,軟莢種的果實幼嫩時可食用,硬莢種的果皮堅韌,以幼嫩種子供食用,而嫩莢不供食用。作為蔬菜用的品種有“小青莢”、“上海白花豆”等品種。
豌豆的常見病害:
豌豆莖腐病
發病特征:
危害豌豆莖基部及莖蔓。被害莖部初現橢圓形褐色病斑,繞莖擴展,終致莖段壞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枯死,其上部托葉及小葉亦漸枯萎。後期枯死莖段表面散生小黑粒病征。
發病規律: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的菜豆殼球孢菌。病原及發病特點與豇豆莖腐病相同。
防治方法:
(1) 本病可結合防治豌豆炭疽病壹道進行,壹般無需單獨防治
(2) 。在以本病為主的田塊,還可噴施40%600倍液復活壹號或70%代森錳鋅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後疏,交替噴施。著重噴好莖基部。
豌豆花葉病
發病特征:
全株發病。病株矮縮,葉片變小,皺縮,葉色濃淡不均,呈鑲嵌斑駁花葉狀,結莢少或不結莢。
發病規律:
病原為病毒。該病由多種病毒單獨或復合侵染所致。病毒在寄主活體上存活越冬,由汁液傳染,也可由蚜蟲傳染。種子傳毒。壹般利於蚜蟲繁殖活動的天氣或生態環境利於發病。
防治方法:
(1)早期發現及時拔除病株。
(2)及時全面噴藥殺蚜。用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金世紀壹包兌水30市斤或用10%吡蟲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殺之,輪用或混用,8~10天1次,連噴2~3次。盡可能大面積聯防,效果明顯。
豌豆屬豆科植物,起源亞洲西部、地中海地區和埃寒俄比亞、小亞細亞西部,因其適應性很強,在全世界的地理分布很廣。
豌豆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在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區有四川、河南、湖北、江蘇、青海等十多個省區。
豌豆種子的形狀因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為圓球形,還有橢圓、扁圓、凹圓、皺縮等形狀。顏色有黃白、綠、紅、玫瑰、褐、黑等顏色。
豌豆可按株形分為軟莢、谷實、矮生豌豆3個變種,或按豆莢殼內層革質膜的有無和厚薄分為軟莢和硬莢豌豆,也可按花色分為白色和紫(紅)色豌豆。
豌豆既可作蔬菜炒食,子實成熟後又可磨成豌豆面粉食用。因豌豆豆粒圓潤鮮綠,十分好看,也常被用來作為配菜,以增加菜肴的色彩,促進食欲。
荷蘭豆就是豆莢用豌豆,炒食後顏色翠綠,清脆利口。
豆苗是豌豆萌發出2~4個子葉的幼苗,鮮嫩清香,最適宜做湯。它們的營養價值與豌豆大致相同。
營養分析
在豌豆莢和豆苗的嫩葉中富含維生素C和能分解體內亞硝胺的酶,可以分解亞硝胺,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豌豆與壹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黴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質,具有抗菌消炎,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在荷蘭豆和豆苗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防止便秘,有清腸作用。
1. 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豌豆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尤其是含有優質蛋白質,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
2. 防癌治癌:
豌豆中富含胡蘿蔔素,食用後可防止人體致癌物質的合成,從而減少癌細胞的形成,降低人體癌癥的發病率。
3. 通利大腸:
豌豆中富含粗纖維,能促進大腸蠕動,保持大便能暢,起到清潔大腸的作用。
相關人群
壹般人群均可食用
制作指導
1. 豌豆可作主食,豌豆磨成豌豆粉是制作糕點、豆餡、粉絲、涼粉、面條、風味小吃的原料,豌豆的嫩莢和嫩豆粒可菜用也可制作罐頭。
2. 豌豆粒多食會發生腹脹,故不宜長期大量食用。豌豆適合與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壹起烹調,可以明顯提高豌豆的營養價值。
3. 許多優質粉絲是用豌豆等豆類澱粉制成的,在加工時往往會加入明礬,經常大量食用會使體內的鋁增加,影響健康。
4. 炒熟的幹豌豆尤其不易消化,過食可引起消化不良、腹脹等;
5. 應用於消渴:豌豆適量,淡煮常吃;應用於氣血虛弱;豌豆、羊肉各適量,燉吃。
食療作用
豌豆味甘、性平,歸脾、胃經;
具有益中氣、止瀉痢、調營衛、利小便、消癰腫、解乳石毒之功效;
主治腳氣、癰腫、乳汁不通、脾胃不適、呃逆嘔吐、心腹脹痛、口渴泄痢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