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除了點燈籠,吃湯圓還有什麽習俗?
耍龍燈,又稱龍燈或舞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場清郊的大型歌舞中,就有壹個由男子扮演的領頭鳥形象,然後安排了六條龍相互穿插的舞蹈場面。文字記載的舞龍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數百個劇本的描寫中生動地描述了舞龍。根據《隋書樂》的記載,楊迪時期類似於百戲中舞龍表演的《黃龍邊》也非常精彩,舞龍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很流行。中華民族崇尚龍,視龍為吉祥的象征。踩高蹺是壹種流行的民間群眾表演。高蹺原本屬於中國古代百戲之壹,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在中國,高蹺最早出現在《列子·傅說》:“宋代有子蘭者,用其技幹宋元。宋元時期召見,看其技藝。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節或大會慶典,人們總要來舞獅助興。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傳統的民間節目——舞獅和劃獨木舟,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在治水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大禹。劃旱船又稱跑旱船,是模仿陸地上的船,表演者多為女生。幹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兩片薄木板,鋸成船形,用竹木捆紮,蓋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間,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槳劃船,邊跑邊唱邊跳。這是壹艘幹船。有時,另壹名男子打扮成船夫,與夥伴壹起表演,大多打扮成小醜,用各種滑稽的動作逗樂觀眾。旱船在我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古代有“七祭”,門和戶是其中的兩個。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枝放在門上方,把壹雙筷子放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或者直接把酒和肉放在門前。追鼠活動主要針對養蠶家庭。因為老鼠經常在晚上大面積吃蠶,所以據說在正月十五給老鼠餵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蠶了。結果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壹大鍋黏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了壹層肉。他們把粥盛在碗裏,放在老鼠出沒的天花板、墻角、嘴邊,詛咒老鼠們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據《荊楚紀年》記載,正月十五,壹位仙女下凡到壹戶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妳們能祭祀我,妳們的蠶桑今年就有收成了。後來形成了習俗。給孩子送燈籠也簡稱“送燈籠”,即在元宵節前,新娘家將燈籠送到新婚女兒家,或普通親友送給新婚不孕之家,以增添吉祥,因為“燈”與“丁”諧音。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有。在陜西省Xi市,正月初八到十五會放燈籠。第壹年贈送宮燈壹對,彩繪玻璃燈壹對。希望女兒婚後運氣好,早點生孩子。如果女兒懷孕了,除了大宮燈之外,還要送壹兩對小燈籠,祝她平安懷孕。子嬰鼓子鼓也叫古琦,在北方,它被稱為廁所鼓和杭三鼓。傳說子固原是虞姬,被長女嫉妒。正月十五在廁所被殺,變成了廁神。人們同情她,懷念她,有的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子姑”的習俗。每天晚上,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綁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媽畫像。女人們已經站在子谷經常工作的廁所、豬圈、廚房旁迎接她,像姐妹壹樣握著她的手,對她說著甜言蜜語,流著淚安慰她。這個場景非常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善良、誠實和同情弱者的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感情。這種習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記載。走過各種病,又稱遊過各種病,驅散各種病,烘烤各種病,過橋等。,是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走離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部分在十五進行,但大部分在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在貴州黃平苗族中流行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在節日的這壹天,女孩們會成群結隊地偷別人的食物。禁止偷自己家的或者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關系到自己的婚姻。所以他的菜僅限於白菜,數量足夠大家吃壹頓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分的人不怪。大家把偷來的菜湊在壹起,做了壹頓白菜宴。都說誰吃的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同時,他們養的蠶也是最強壯的,吐出的絲也是最好的。猜燈謎“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