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反應特點該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5,438+0%或更高,主要是由於其抗雄激素活性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抑制肝臟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其他不良反應包括心動過緩、傳導阻滯、血小板和粒細胞計數下降、間質性腎炎、中度肝功能障礙和頭痛。由於胃酸屏障喪失,腸道感染,肌痛,單胺氧化酶樣相互作用,常出現視覺和周圍神經異常,但發生率低。
超敏反應:如反復過敏、發熱、哮喘和皮膚反應,但發生率低。
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種藥物能誘發腫瘤,但胃內pH值的降低有利於細菌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亞硝基西咪替丁是已知的致癌物(本身無致癌性)。隨訪西咪替丁使用者9940人,發現胃癌74例,但沒有證據證明西咪替丁與胃癌的關系。
心血管性心動過緩、房室傳導異常、心律失常、低血壓是常見的不良反應。特別是在西咪替丁快速靜脈輸註,血漿中組織濃度升高的情況下,容易引起心動過緩。1 36歲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給予西咪替丁200mg,每日3次,連續7天,心電圖P-R間期延長至0.24”,停藥2天恢復正常。3個月後,患者再次服藥,6小時後P-R間期延長至0.38”,36小時後恢復。停用西咪替丁後,隨訪1年,無房室傳導阻滯發生。作者認為H1受體的活性增強是由於阻斷了H2受體,從而延長了房室傳導的時間。另1名有高血壓和心絞痛病史的老年女性患者給予西咪替丁300mg靜脈滴註。半小時後出現心律不齊、心動過緩、血壓下降,使用CaCl2 _ 2後才緩解,再次滴此藥後又出現上述癥狀。趙等人分析了西咪替丁致心臟起搏傳導系統障礙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平均年齡46歲(36-52歲),單純性胃潰瘍2例,65,438+0例,復合性潰瘍6例。劑量為每餐後200mg,***3次,晚上睡前400mg。心律失常200mgl例,600mgl例,3 ~ 21G6例,28g1例。主要癥狀為頭痛、心悸、頭暈和心電圖改變。壹般停藥後心律不齊消失,再次服藥後癥狀又出現。作者認為這是因為西咪替丁阻斷了心臟的H2受體,使H1受體相對興奮。此外,西咪替丁還可能引起低血壓。1男性十二指腸潰瘍患者,34天後血壓由1.20 mmHg/80 mmHg降至80 mmHg/40 mmHg,患者出現頭暈、四肢發冷,停藥後逐漸恢復。根據FDA的統計報告,每10萬張西咪替丁處方中,約發生1.6例心血管不良反應。
造血系統周子成回顧了服用該藥的89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有20例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其中白細胞減少8例。HabclA等也報道了1新生兒因上消化道出血而註射西咪替丁,總劑量為20μg/kg/kg,每日4次。第七次服藥後,註射部位出血持續,血小板數從服藥前的正常水平下降到22×10的9次方/L,停藥後第4天恢復正常。這是因為這種藥能抑制骨髓,大約萬分之65438+1的患者血小板和粒細胞計數下降。因此,對於長期用藥者,應監測血象的變化。
神經系統中的西咪替丁可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從而阻斷中樞神經系統中的Hz受體,導致多種不良反應。鄭天報告了1例西咪替丁引起的帕金森病典型病例。患者是壹名患有十二指腸潰瘍的62歲男性。服用該藥常規劑量後,6天後出現乏力、頭暈、雙手震顫,第7天出現下肢抖動、頭不自主抖動、面色晦暗、發音不清、肢體緊張度增高。本品引起的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如可逆性昏迷、意識不清、興奮、幻覺、焦慮、抑郁、錐體外系反應、定向障礙、中重度頭痛、嗜睡等。,但壹般都不是很嚴重,停藥後可以恢復。GffdLM等人報告了服用西咪替丁的9907例患者的3個月隨訪結果。其中譫妄5例,頭暈34例,頭痛23例,其他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74例。
消化系統該藥最常見的消化系統不良反應為嘔吐和腹瀉。
(1)H2受體阻滯劑與胃癌的關系壹直存在爭議。因為抗潰瘍治療可能掩蓋了胃癌的可能性,消化性潰瘍本身也可能發展為癌癥,尤其是西咪替丁降低了胃內的酸度,有利於亞硝基西咪替丁的形成。威廉姆森拉對9940名服用這種藥物的人進行了隨訪,發現了74例胃癌,但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
(2)胃和十二指腸念珠菌病。Hz受體阻滯劑抑制胃酸分泌,影響胃黏膜的酸屏障,導致念珠菌生長,影響潰瘍的治療。KochnarR等報道了20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每天服用此藥1.0g,持續4周。服用前有3例出現假菌絲,服用後增加到8例。體外實驗也表明西咪替丁能使細菌快速生長。在這20例中,有4例未能治愈。
(3)胃液分泌過多。壹名男性患者反復交替使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血清胃泌素高達250 pmol/L,胃腺G細胞亢進,停藥4周後胃泌素降至76 pmol/L。由於胃液分泌失衡,影響了這種藥物的治療效果。
(4)胰腺炎。NottPT等人報告了壹名老年女性患者,她服用這種藥物,每次400mg,每天兩次,並出現急性胰腺炎,胰腺蛋白增加和肌酐水平異常,直到她停止使用西咪替丁。
內分泌和代謝由於Hz受體阻滯劑能與雄激素受體結合,表現出劑量相關的抗雄激素活性,使男性乳腺輕度增生,精子數減少,偶有陽痿發生,女性患者則出現溢乳。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血漿中的催乳素都有變化,有時保持在正常水平。
泌尿系統西咪替丁可導致腎小管競爭性分泌,可逆地增加血清肌酐水平,但無明顯臨床意義。該藥物可能導致尿瀦留、蛋白尿和可逆性腎衰竭。壹名31歲男性在服用該藥物常規劑量5天後,連續3天出現蛋白尿。陳集益報告了西咪替丁引起的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壹名患有嗜酸性胸膜炎的男性患者出現彌漫性血疹和腫脹,並伴有肩、肘和腕關節的運動障礙。服用該藥1.2g/d,2周後皮膚腫脹明顯改善,6周後尿量增加,7周後達到4000ml/24h。他口渴多喝,皮膚輕度脫水,尿蛋白30。起初用潑尼松30 rag/d,兩周後尿量降至2000 ml/24h,尿蛋白35 mg/24h。腎活檢顯示腎小管和間質損害。作者認為胸腺依賴淋巴細胞膜上存在Hz受體,西咪替丁可阻斷T細胞膜上的Hz受體,調節細胞的免疫反應,可有效用於治療嗜酸性胸膜炎。這種情況下,腎小球間質炎癥是這種藥物引起的,停藥後腎功能才恢復。因此,腎功能異常和有腎功能衰竭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時應特別小心。
偶爾該藥引起呼吸系統支氣管痙攣,可能與過敏有關。由於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它還可能引起呼吸抑制。1有長期哮喘史的55歲男性患者,用西咪替丁凝膠200 mg/d治療反流性胃炎。三個月後,由於肺間質滲出,患者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服用強的松無法緩解。由於嚴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和潰瘍,3個月後再次服用西咪替丁1500mg/d/d後肺部疾病加重,停用西咪替丁後逐漸好轉。
在肝臟中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這種藥物有肝毒性,但肝炎、黃疸等。已經舉報了,壹般風險很小。最常見的是血清轉氨酶升高,大部分是壹過性的,連續用藥後不會加重,可自行恢復正常。
西咪替丁對皮膚有抗雄激素作用,可引起皮膚幹燥和脂質過敏皮膚反應,如蕁麻疹、皮炎、紅斑多孔癥、紅斑狼瘡樣病變、脫發等,但發生較輕。
只有少數骨肌患者出現肌痛、關節炎、多發性肌炎,但尚未發現這些不良反應與劑量的關系。
大量關於藥物相互作用的報道指出,西咪替丁可與肝功能氧化酶結合,從而抑制其他藥物的代謝。還可與細胞色素氧化酶P450結合,降低藥物的代謝率,從而抑制其他藥物從腎小管的排泄。雖然這種作用是溫和的,但對於治療窗較窄的藥物,如茶堿、苯妥英鈉、法瓦林等,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同時,西咪替丁可減慢肝臟血流,降低利多卡因的清除率,輕度降低乙醇通過非P450相關分支的代謝,輕度影響普魯卡因和奎尼丁的腎小管排泄,合用時應密切註意。
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處理
(1)癌癥潰瘍患者使用前應明確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2)老年患者因腎功能不全更易出現毒性反應、頭暈、譫妄等癥狀,本品清除減少、減慢,可能導致血藥濃度升高。
(3)幹擾實驗室診斷:口服後15分鐘內胃液潛血試驗可能出現假陽性;血中水楊酸濃度、血清肌酐、催乳素、轉氨酶等濃度可能升高;甲狀旁腺激素濃度可能降低。
(4)為了避免腎毒性,用藥期間應檢查腎功能。
(5)本品對骨髓有壹定抑制作用,用藥時應查血象。
(6)本品的神經毒性癥狀與中樞性抗膽堿能藥物引起的癥狀非常相似,用膽堿能藥物毒扁豆堿治療可改善癥狀。因此,應避免本品與中樞性抗膽堿能藥物同時使用,以免加重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
(7)以下情況慎用:①嚴重的心臟和呼吸系統疾病;②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③器質性腦病;④肝腎功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