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所處位置劃定的,屬於陽歷的範疇。地球繞太陽公轉壹周為360度,以春分時為0度,清明時為15度,以後每隔15度為壹個節氣,其日期在陽歷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 、氣候 現象、氣候變化三種,下面詳細介紹壹下。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便是立春。立春曾經在中國古代是重大節日。我國古時候歷朝歷代這壹天要舉行迎春儀式,圍繞立春舉行的民俗活動有“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
雨水:每年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是為雨水。到了雨水,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要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壹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使其盡快懷孕生子。
驚蟄: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即是驚蟄。平地壹聲春雷會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驚蟄之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蟻鼠和黴味。還有祭白虎、打小人的風俗,最普遍的習俗是吃生梨,據說在節令時刻吃能夠去百病。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為春分。春分有吃春菜的習俗,逢春分那天采回的春菜壹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還有送“春牛”的習俗,春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
清明: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寒食、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谷雨: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谷雨這天青年婦女走村串親,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與自然相融合,強身健體。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黃經到達45°時為立夏。立夏日人們喝冷飲來消暑,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嘗新等習俗活動。
小滿: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小滿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時節,如若田裏不蓄滿水,就會造成田坎幹裂,無法插秧,影響農作物的收成。
芒種: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夏至:每年6月21日或22日,當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而在浙江紹興地區,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壹盤蒲絲餅。夏至日嶺南壹帶的廣州粵語地區和廣西的欽州、玉林等地區的人非常喜歡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小暑也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人們在工作勞動之時,將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鹹,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大暑船”的活動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屆時,50多名漁民輪流擡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壹系列祈福儀式。
立秋:每年8月7-9日之間(農歷七月初壹前後),太陽從北回歸線向南返回期間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民間還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俗稱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
處暑:每年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時為處暑。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舊時民間從七月初壹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
白露: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過去人們十分青睞“白露茶”,它有壹種獨特甘醇清香味。資興興寧、三都、蓼江壹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壹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我國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中秋祭月儀式是壹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壹種美好心願。
寒露: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寒露時節人們有賞菊花和重九登高的習俗。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在壹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立冬:每年11月7-8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25°時開始立冬。在民間有祭祖、飲宴、蔔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還有冬泳的良好習俗。在我國北方,立冬這天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而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小雪:每年11月22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為小雪節氣。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禦冬”的習俗。小雪後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壹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大雪:每年的12月7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大雪節氣壹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腌肉。待腌制完畢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幹,以迎接新年。
冬至: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我國北方在這壹天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和南瓜的習俗。內蒙地區流傳有:“冬至不吃肉,凍掉腳趾頭”的諺語,可見冬至壹定要吃肉。
小寒:每年1月5-6日之間,當太陽位於黃經285°時為小寒。壹般要煮菜飯吃,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壹些生姜粒與糯米壹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廣州的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
大寒:每年1月20日或21日當太陽到達黃經300°時進入大寒節氣。這壹天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壹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壹道主食。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竈和除夕等。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壹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現在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濕;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幹又冷。
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壹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
有專家認為,盡管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
但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彰顯了中國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