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從何而來?謝謝大神,幫幫我。
端午節在中國傳統民間節日中占有很大壹部分,可以和春節、中秋節相提並論為三駕馬車。在農村,小夥子正處於談婚論嫁的階段,端午節要給未來的丈母娘送告別禮。所謂“送別節”,就是在節日到來的時候,準女婿會到婆婆家送壹些禮物,比如煙酒雞鴨魚之類的,不能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壹概而論。但“送節”並不是每個節日都給,只有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才給,可見端午節的地位是崇高的。人們慶祝端午節已經有很長時間了。至於說端午節包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老人家,那只是在屈原投江700多年後,壹個創作奇異故事的人寫的,真的與屈原無關。即便如此,這種習俗也總是寄托著人們壹點點美好的願望,但也沒必要過分追求。端午節的習俗在全國範圍內沒有太大的不同。無非就是喝點雄黃酒,在門上插幾片艾葉,煮點菖蒲水洗澡。小時候,這壹天媽媽早早地煮了壹大鍋艾草菖蒲水,全家人輪流洗澡。原來我看古典白話小說的時候,經常看到“香湯浴”這個詞,總是不太懂。我以為王公貴族奢侈到用桌上喝的湯洗澡。端午節洗了這個澡,他們才真正明白“香湯浴”是什麽意思。直到現在,提起端午節,似乎還能聞到艾葉和菖蒲的淡淡清香。遺憾的是,這裏沒有。艾葉和菖蒲已經很多年沒有沐浴在芳香的湯裏了...說到端午節,就不能不談吃。中國壹直以吃來衡量對壹件事的重視程度,吃大事,零食小事。到了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和初五的聚會,在吃的方面會做個五。至於考上的五個兒子,周圍恐怕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過版本有多不同也沒關系,應該都是正版。我家鄉的“五子入科”是粽子、大蒜、包子、雞鴨。為什麽是這五個兒子而不是其他五個兒子?我想這大概和季節有關吧。端午節在初夏,冬天的蔬菜已經消耗殆盡。今年,各種新鮮蔬菜隆重呈現。去年冬天的蒜這時已經爛成蒜了,經過五月的暴曬,也該入庫了,於是蒜剛好進入了五子的行列。我覺得端午節吃大蒜的另壹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因為現在是夏天。天氣壹天比壹天暖和,各種各樣的昆蟲和蛇從洞裏鉆出來。所以,除了喝雄黃酒,還要吃隨處可見的大蒜,預防疾病和災難。藥典不是說吃大蒜籽可以預防感冒嗎?想想也有道理。其次是雞,雞就是雞蛋的通俗說法。這個季節是母雞下蛋的高峰期。不吃雞蛋吃什麽?另外,我們從長夏開始就壹直在吃。然後包子。我不確定這個原因從何而來,發生了什麽。可能和古代這壹天人們帶香囊有關吧。我不敢亂說。古人雲:“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而知之。”我會做壹個聰明人,不談論它。端午節吃鴨子的習俗也和季節有關,我覺得。以前農村養鴨,現在專業養了。壹年四季都可以在農貿市場賣,想吃什麽時候吃。但是在以前,沒有這麽方便。壹般只好等到春天鴨子下蛋,讓母雞孵小鴨,盼著鴨子壹天天長大。如果我們沒有遇到瘟疫和狐貍,我們可以在端午節吃鴨子。以前養鴨都是土法,除了餵養,沒有任何人為幹預。所以鴨子生長期變慢了,但是鴨子長大了,味道就不是現在所謂的“西裝鴨”能比的了。原來,鴨子是養在家裏的,直到鴨子翅膀上的長羽毛長在壹起,可以互相雜交,然後就會被宰殺吃掉。據老人說,人吃了沒有翅膀的鴨子就會生病,也不知道真假。當然,端午節最盛大的部分是吃粽子。我覺得端午節吃粽子還是跟季節有關。此時,山上新長出的箬葉正進入成熟階段。如果在這個時間之前采摘箬葉,壹是葉子太小,裝不下水稻,二是葉子太嫩,容易折斷。過了這個季節,葉子就老了,缺少那種香味了。當然,粽子的主要原料是大米,而且壹定是糯米,所以又軟又好吃。沒聽說過有人用粳米包粽子的。糯米裏最好混壹些紅豆、豆沙或者火腿,這樣在千變萬化的情況下都會很好吃。糯米要先泡壹晚,第二天早上全家人坐在壹起包粽子。到了大家庭,全家齊上陣的場面也很壯觀。我知道兩種包粽子的方法,壹種叫“尖角粽子”,壹個頭大壹個頭小,棱角分明,顯出它精致的樣子,非常好看。另壹種叫“枕粽子”,真的和扁枕差不多。包粽子的繩子是用棕櫚葉撕成條狀制成的。棕櫚葉的味道煮成粽子,更添壹份清香,與綠葉在顏色上渾然壹體。現在很多人用棉繩,甚至是現在流行的包裝帶綁粽子,太不好了。做粽子也有點技術含量。如果袋子太松,它就會散架。鍋壹煮成壹鍋飯,粽子就無處可尋了。袋子太緊了,但是米飯翻不過來,很容易煮熟。煮粽子的時候要加壹點堿,這樣才真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