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蜜桔從唐開元開始就被皇室列為“貢品”。1956開頭,被譽為“橘子之王”;1962、1985、1989三次被評為國家優質水果;1999被授予“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2002年9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溫評南豐蜜桔為金獎。南豐縣於1988被列為全國柑橘商品生產基地縣;1995被農業部命名為“蜜桔之鄉”。
為做大做強南豐蜜桔產業,切實保護好這壹傳統優勢產品,南豐縣委、政府帶領全縣堅持走規模、質量、產業化、效益之路。2003年,南豐蜜桔獲得國家原產地保護和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截至2005年底,南豐蜜桔種植面積達2.33萬公頃,產量達2.5億公斤。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東南亞、歐盟等國內外市場,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帶動了商貿、交通、旅遊、包裝、加工等相關產業的進壹步發展。
走進南豐,就像走進了橘子樹的世界。遍布城鄉的橘林,像碧波蕩漾的大海,滿眼綠色,讓人心曠神怡。每到四月,橘樹花開,無論是走在細雨蒙蒙的大街小巷,還是走在縱橫交錯的鄉間,撲面而來的清香如酒如歌,讓人心曠神怡;十月是柑橘的收獲季節,果實累累,猶如萬點金星,點綴在深綠色的枝葉中,隨風起伏,編織出“橘海金波”的美景,讓人在品嘗花瓣香甜的同時,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南豐醬菜,又稱儺菜,采用傳統工藝腌制加工而成。是南豐農民種植加工歷史悠久的又壹地方特色農產品。
“南豐泡菜”具有獨特的色、香、味,比泡菜更鮮,比泡菜更脆,酸中帶甜,香氣誘人。具有生津止渴、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刺激食俗的功效。2000年首屆江西美食節上,用其制作的菜肴獲得優秀獎。CPPCC港澳委員參觀南豐,對壹道酸菜特別感興趣。他們永遠不會厭倦吃它。
南豐泡菜在南豐縣已有近百年的栽培歷史。國源秦城鎮、縣郊橋北村、腰鋪村、水南村、萊西鄉的橘農都有在橘園套種泡菜的習慣,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經驗,形成了壹套泡菜技術。這些村子家家戶戶都能自己腌制鹹菜,很多農民都是專門生產加工鹹菜的。他們每個人都有壹套土壤設備(主要是泡菜壇子或水池、竹蓋板),形成了壹個生產能力很大的泡菜加工家庭作坊。這些家庭作坊的泡菜總產量超過65438+萬斤。到現在,縣城菜市場的南豐鹹菜還是出自這些家庭作坊,每天都有,從不間斷。
65438-0997年,南豐縣橋北鄉與南昌大學食品學院合作,在傳統加工工藝基礎上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建成年加工能力500噸的江豐蔬菜加工廠。自此,南豐醬菜的腌制、包裝、保鮮加工技術得到顯著提高,形成了南豐醬菜的壹整套工業化加工生產工藝(傳統腌制→不同配方配料→真空包裝→殺菌→成品)。這樣壹來,南豐醬菜的品質得到了進壹步的提升,南豐醬菜的保質期也大大延長(從過去的2-3月延長到半年以上)。
近年來,在縣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南豐醬菜的產業化經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南豐泡菜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江豐蔬菜加工廠、河源蔬菜加工廠兩家,建立南豐泡菜鮮菜生產基地3000多畝,帶動基地農戶2000多人。企業和家庭作坊合作,每年加工生產南豐醬菜500多噸。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南昌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歡迎。
南豐甲魚,又名足魚,近10年來壹直是這個縣農民致富的產業,在縣城和郊區城鎮廣泛養殖。甲魚烹制的菜肴營養豐富,是高級滋補品。
1992年全縣總放養量近2000只,1995年養殖範圍輻射到全縣各鄉鎮,養殖戶3410戶,水面1705畝,放養量達26.4萬斤。1996發展迅速,養殖戶5600戶,水面近3000畝,放養量超過1萬斤;此時,甲魚綜合養殖也開始起步,孵化場18個,主要分布在秦城、獅山、太和等鎮。從1997開始,海龜行情低迷。到1999,農民稅收減少到4700戶,水面只有2700畝。放養量跌破1萬斤,全年產蛋量1.52億枚。2000年略有回升,養殖戶超過5000戶,水面增加到200處。年產蛋量654.38+08萬枚,孵化龜卵500萬枚。2006.5438+0,甲魚養殖開始重整旗鼓,養殖大戶急劇增加。雖然實際養殖戶略有減少,但實際養殖水面增加到3800畝(其中商品龜865.438+0.6千斤),年產蛋2200萬枚,孵化龜卵800萬枚。養殖面積減少到3400多畝,年產蛋量654.38+0968萬只,商品甲魚僅80萬斤,年產值5000萬元。2003年養殖面積保持在3400畝,年產蛋2000萬枚,商品甲魚654.38+0萬斤,年產值6000萬元。
我們縣的甲魚養殖主要以賣蛋為主。1999之前主要銷往福建、浙江、上海、廣東、四川、東北等地。2000年主要銷往廣東、海南、浙江,福建、上海、湖南等地也有銷售。
南豐泥爐清光緒十三年(1887),南豐縣開始生產泥爐,有柴爐和炭爐,曾統稱為鹽爐,1953改稱南豐泥爐。原料是粘性土,制作工藝有煉泥、壓制、剝皮、拋光、打底、底盤、包裝等。因其款式美觀、乳白色、續航能力強、耐高溫、經久耐用,產品暢銷省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壹百多年來壹直是南豐的壹大特產。特別是70年代以後,機械操作泥爐,爐壁裝飾花鳥圖案,創造了燒炭的八角小蓋爐(小巧玲瓏,精致耐用,用後蓋好,炭自熄)。此外,其他工藝也有壹定程度的改進,泥爐生產發展迅速。自1979以來,三次獲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雖然高科技的燃燒器具(如燃氣竈、電磁爐等。)迅速普及,南豐土竈做出來的菜特別好吃醇厚,在節假日或有客人上門時,其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豆腐皮是南豐三大傳統特產之壹,與蜜桔、泥爐齊名。由明代攤販蔣誌良研制,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也是省內外著名的土特產。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用水浸泡,研磨,去渣,蒸煮,收集”。以前豆腐皮的生產加工都是在家庭作坊裏進行的。豆腐機趁熱揭開凝固的豆腐皮,把它烘幹。其產量很少,南豐縣的鄉鎮和農村有幾十家加工豆腐皮的家庭作坊。
豆腐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含有植物蛋白和不飽和脂肪酸,是老年人、孕婦和心臟病、高血壓患者的保健品。食用時可做成湯,加工成各種名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吃素廟會的壹道好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豆腐皮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的手工加工豆腐皮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以至於采用現代先進技術生產豆腐皮的加工企業琴臺食品聯合廠應運而生。
該廠加大產品開發力度,創新技術,改進包裝,按品質分類,形成了精品包裝、簡易包裝、普通豆腐皮三大系列,有效克服了過去豆腐皮易黴變、不耐儲存、保質期短的缺陷。生產工藝包括:漂洗、研磨、蒸煮、過濾、加工、殺菌和真空包裝。該產品具有大豆精華、低糖蛋白、營養豐富、色澤金黃、薄如蟬翼、鮮嫩可口的特點,且包裝輕便、體積小、便於攜帶和運輸,銷售日益看好。目前主要銷往南昌、廣東、上海、重慶、北京等地。2003年,該廠參加了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的農產品交易會。會上,壹位美國商人看好中國南豐豆腐皮,與工廠進行會談,要求工廠每月提供50噸豆腐皮出口。由於工廠產能有限,當時沒有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