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五幕歌劇 1945 年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李煥之等作曲. 它是在 1943 年開展新秧歌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壹部新歌劇,是我國 新歌劇成熟的標誌.著名選曲《北風吹》、《紮紅頭繩》 、《恨似高山愁似海》 、《軍民 團結壹家人》 、《楊白勞》、 《十裏風雪》 、《哭爹》、《太陽出來了》、《大紅棗兒送親人》。
《小二黑結婚》——五幕歌劇 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等作曲.敘述了民兵小二黑與小芹姑娘相愛,屢經坎坷的 經歷. 該劇音樂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樂素材,加以拓新和發展,有鮮明 的時代感.選曲有《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
《劉胡蘭》——二幕歌劇 該劇敘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產黨員劉胡蘭在刑場上堅強不屈,被敵人殺害 的英勇事跡.音樂以山西民歌為基礎,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 藝術形象.選曲有《壹道道水來,壹道道山》 、《數九寒天下大雪》、《借月光再看看 我的家鄉》。
《洪湖赤衛隊》 ——六場歌劇 朱本利,張敬安等編劇,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該劇音樂采用花鼓戲等音樂素 材創作而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中《洪湖水,浪打浪》等曲子流傳很廣.選 曲有《洪湖水浪打浪》、 《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 、《沒有眼淚,沒有悲傷》、 《放下 三棒鼓, 扛起紅纓槍》 、《手拿碟兒敲起來》 、《洪湖水浪打浪 》、 《這壹仗打的真漂亮 》 、《戰士的心怎能安寧》、 《小曲好唱口難開》 、《保衛蘇維埃保衛家鄉》、 《赤衛隊之歌》。
《紅珊瑚》—— 該劇音樂大量吸收了民歌漁歌號子和河南地方戲的音樂素材,其中《珊瑚頌》等 曲子流傳廣泛 .選曲有《海風陣陣愁煞人》 、《漁家女要做好兒男》 、《珊瑚頌 》 、《向 東流》 、《困難中相逢在鼓浪崗》 、《漁歌 》 、《珊瑚樹紅朝陽站》、《起風暴有朝壹日 》、 《望穿大海盼晴天》、《龍王爺爺廟奶奶》、 《漁家女要做好兒男 》、《有閻王殿漁霸 》、《浪濤滾滾 》 《紅燈頌》 。
《江姐》——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該劇敘述了中***地下黨員江雪琴(江姐)在 全國解放前夕,由於叛徒的出賣,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的事跡.選曲有《紅梅贊》、 《繡紅旗》 、《我為***產主義把青春奉獻》 、《五洲人民齊歡笑》 、《春蠶到死絲方盡》。
《草原之歌》——六幕五場歌劇 任萍編劇,羅宗賢作曲.描寫了藏族青年阿布紮和姑娘儂錯加相愛的故事.音樂 取材於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劇音樂的創作技法,是我國新歌劇音樂上的代表作.選曲有《大風吹開了天上的雲》。
《王貴與李香香》——五幕歌劇 劇本根據李季的同名長詩改編,梁寒光作曲. 該劇以陜北民歌為素材,創造了有民 族風格的宣敘調,全曲音樂絢麗多彩,十分動人.選曲有《妳牽著我的心》。
《紅霞》——四幕歌劇 石漢編劇,張銳作曲. 敘述了 1935 年秋天,紅霞救出眾鄉親,孤身將白匪引上了絕 路而英勇就義的故事.音樂優美豐富,具有戲劇性.選曲有《太陽啊,妳再照照 我》 《鳳凰嶺上祝紅軍》。
《劉三姐》 ——八場歌舞劇 劇中大量采用民歌(有鬥爭性的, 有諷刺性的, 有歌頌性的,還有情歌),通俗樸實, 生動優美,很受國內外聽眾喜愛.選曲有《山歌好比春江水》。
擴展知識
歌劇的發展:
壹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壹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壹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壹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壹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壹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壹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裏希·許茨、法國的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壹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壹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紮特。莫紮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壹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臺。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爾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納和朱塞佩·威爾第在德國和意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意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賈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諾德·勛伯格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裏科·卡魯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臺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