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位比較著名的才女問我:“那個大家都喜歡吃的‘山麽楂’書名是什麽?問誰也不知道。”
她問的,是壹種野菜。這種野菜,很常見,本地人也常吃,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學名是什麽。於是,本地的壹些“文人”,坐井觀天,根據方言讀音,給它編造了“山麽楂”、“山苜楂”、“山麥楂”等名字。更有個別商家,故弄玄虛,在銷售廣告裏宣揚什麽“山苜楂的生存環境與條件要求極高,只生長在高山上,擁天地之靈氣,吸山川之精華,沐嬌陽之恩寵,得雨露之滋潤,稱得上‘深宮之閨秀’”、“它只生長在山東半島的丘陵地帶,甚至在同緯度的朝鮮半島上亦找不到它的蹤影,只有山東半島東部小丘陵南側的向陽處,才能找到它”雲雲,甚至說它是什麽“落葉小喬木”!
“苜”,在古語中讀作mò,本義為眼睛不正。“苜”現在讀作mù,只用於“苜蓿”壹詞。苜蓿,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為三片長圓形小葉組成的復葉,開蝶形花,結莢果,是重要牧草。“苜蓿”這個詞語,屬於單純詞中的連綿詞,由“苜”和“蓿”這兩個字連綴成義,其中每壹個字都不能單獨表示意思。所以,“苜”字不能單獨用來給其他事物命名。
“麽”,是詞綴,只能用於“這麽”、“那麽”、“怎麽”、“多麽”等詞語中,不可能單獨用來給事物命名。 “楂”讀zhā時,指山楂(山查),又用於榠楂(木瓜),沒有其他意思。“楂”字沒有用來給其他植物命名的例子,更不可能用來給草本植物命名。
那麽,這種野菜,到底該叫什麽名字呢?它是石竹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山東農業大學的標本庫裏,它叫“霞草”(拉丁文名字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中山植物園栽培植物名錄》也叫它“霞草”;《中國高等植物圖譜補編》、《中國植物誌》叫它“長蕊石頭花”;《東北草本植物誌》叫它“長蕊絲石竹”。但不管叫它什麽名字,但它的拉丁文名字是壹樣的。
《中國植物誌》裏是這樣介紹它的: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粗壯,木質化,淡褐色至灰色,莖數個由根頸處生出,二歧或三歧分枝,開展,老莖常紅紫色。葉片近革質,稍厚,長圓形,長4—8厘米,寬5—15毫米,頂端短凸尖,基部稍狹,兩葉基相連成短鞘狀,微抱莖,脈3—5條,中脈明顯,上部葉較狹近線形。傘房狀聚傘花序較密集,頂生或腋生,無毛;花梗長2—5毫米,直伸,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苞片卵狀披針形,長漸尖尾狀,脈質,大多具緣毛;花萼鐘形或漏鬥狀,長2—3毫米,萼齒卵狀三角形,略急尖,脈綠色,伸達齒端,邊緣白色,脈質,具緣毛;花瓣粉紅色,倒卵狀長圓形,頂端截形或微凹,長於花萼1倍;雄蕊長於花瓣;子房倒卵球形,花柱長線形,伸出。蒴果卵球形,稍長於宿存萼,頂端4裂;種子近腎形,長1.2—1.5毫米,灰褐色,兩側壓扁,具條狀凸起,脊部具短尖的小疣狀凸起。花期6—9月,果期8—10月。產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河南(秦嶺、淮河以北),栽培作‘山銀柴胡’者可達廣西。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山坡草地、灌叢、沙灘亂石間或海濱沙地。朝鮮也有。根供藥用,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化腐生肌長骨功效。根的水浸劑可防治蚜蟲、紅蜘蛛、地老虎等,還可洗滌毛、絲織品。全草可做豬飼料;也可栽培供觀賞。”
上面說的,是它的學名、植物學特征、產地、用途等,它的俗名該叫什麽呢?
陜西師範大學食品工程系耿敬章、仇農學和河北科技師範學院食品工程系李春華合寫論文《霞草的成分分析及營養評價》裏說:“霞草(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又名麻雜菜、歐石頭花等,為石竹科多年生植物,廣泛分布於我國的河北、河南、山東等地。”
山東濰坊學院生物系馬成亮發表於2003年第7期《特種經濟動植物》雜誌上的《霞草的利用價值》壹文裏說:“霞草(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別名長蕊石頭花、絲石竹、山螞蚱、螞蚱菜,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華北、東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多生於山坡草叢,陽坡、半陽坡較多。”
從這兩篇論文裏,我們可以看到“麻雜菜”、“山螞蚱”、“螞蚱菜”這樣的名字,這也正是膠東大部分地方對霞草(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的稱呼。
“我愛煙臺網”(/)裏《打“山裏人家”品牌 惜福鎮盯上“農家宴”》壹文說:“惜福鎮地處嶗山西麓,民風淳樸,風光秀美,農家宴也辦得紅紅火火。近日,壹批德國朋友慕名前來,興致勃勃登上了峻拔秀麗的棉花山,欣賞了春意盎然的自然風光,並在當地小飯店裏品嘗了薺菜、山蘑菇、嶗山參、拳頭菜、山螞蚱菜。”
《青島日報》2005年9月23日刊登的報道《平度推出壹系列旅遊線路來備戰“十壹”黃金周》裏說:“金秋時節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遊人在飽覽了大澤山的名勝風景之後,還可以到葡萄架下親自采摘、品嘗葡萄,或到農家吃壹頓以山螞蚱菜、山香椿為主的山裏飯,盡享農家生活樂趣。”
農業部的官方網站“中國農業信息網”在2006年3月31日發布的消息《山東青島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野菜上市量攀升價格適中》裏說:“近期青島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上大量的野菜上市,野菜種類繁多,有薺菜、苦菜、香椿、山螞蚱菜、車前草、馬齒莧、婆婆丁等等。”
方言裏為什麽把霞草稱作“山螞蚱菜”呢?我認為,這是與“螞蚱菜”相對應而得來的名字。螞蚱菜,即馬齒莧,壹種很常見的野菜。民間把馬齒莧稱作“馬齒菜”,因為“馬齒”與“螞蚱”音近,“馬齒菜”就逐漸演化為“螞蚱菜”。那麽霞草跟馬齒莧有什麽相似之處呢?它們的最大相似之處,就是味道。新鮮的馬齒莧,味道是酸的;新鮮的霞草,我曾經品嘗過,味道也是酸的。並且,它們在外觀上也有某些近似之處。二者都是很常見的野菜,味道都是酸的,外觀上也有近似之處;馬齒莧壹般生於平地,霞草壹般生長在山坡上。於是,霞草就得到壹個“山螞蚱菜”的名字。方言裏,如此命名的例子不勝枚舉,如“芹菜”與“水芹菜”、“竹子”與“山竹子(石竹、柴胡皆有此名)”、“地瓜”與“山地瓜(白蘞)”、“茄子”與“山茄子(紫花地丁、龍葵皆有此名)”、“胡蘿蔔”與“山胡蘿蔔(前胡)”、“菠菜”與“山菠菜(酸模、夏枯草皆有此名)”等等。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還有壹些地方,幹脆又把“山螞蚱菜”簡稱為“螞蚱菜”、“馬齒莧”了。比如蓬萊的壹個經營食品的公司,就在網上廣告裏把霞草稱為“馬齒莧野菜”。在膠東半島東部,山螞蚱菜被簡稱為“山螞蚱”。並且,經過長期的讀音變化,重音落到了最後壹個字上。這在方言裏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這樣壹來,“文人”們就不知道它到底叫什麽名字了,甚至以為這種廣泛分布於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河南等地的植物是膠東半島特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