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這本書的主角:老實呆呆,受辱。
黑海從出場的那壹刻起就被認定是壹個懦弱的男人。他只有十歲左右,和其他同齡的孩子相比,又矮又小。初冬的時候,他只穿著壹條染了色的大褲衩,那是他父親去東方旅行時留下的。排骨雞胸肉,背上腿上閃閃發光的傷疤,說明他被後媽虐待的有多殘忍。他過早地肩負起生活的重擔,像成年人壹樣參加勞動賺取工分,遭受壹些人的羞辱和毆打。在壹般人看來,壹個沒有自衛能力的孩子是無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的,於是就有了隊長開頭的兩句話“黑小子,妳還活著嗎?”“我在想是時候讓妳見見地獄之王了。”對於所有的生存機會,黑海本能地不肯放棄,於是“他在徹骨的嚴寒天氣裏只穿了壹條短褲,光著背,光著腳;他可以把燒紅的鋼鐵握在手裏而不大喊大叫;他可以對自己身上的傷口視而不見。”以這種方式生存下來的黑海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黑海從未反抗過生活中的苦難。他以極大的毅力承受著小鐵匠的奴役和虐待,老鐵匠的冷漠,風箱的艱辛和炙烤。看來他早就習慣了這種非人的生活,他有毅力的活在痛苦的現實中。作為壹個弱者,黑海用自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強大。正是這種隱忍,造就了黑海頑強的生命力。
給讀者印象最深的是黑海對美的追求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壹個內心封閉的孩子,對聲音、味覺、觸覺遠比常人敏感,充滿神秘感。作品寫的是壹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外部世界生活中的人和事在壹個孩子心中的反映,壹個孩子的心態。這是被畸形社會扭曲的畸形心靈。在他孤獨的心裏,各種感覺都異常敏銳。
阿加莎(女子名)
阿加莎壹個美麗善良的女孩在工地上幫助小黑人,是第壹個讓小黑人感到溫暖的人。黑海將阿加莎視為母親的象征,但現實生活中繼母對他的虐待使他對母親的概念產生了懷疑,於是他對與母親相似的阿加莎的依戀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朦朧的愛情。
明白;理解
莫言創作這部小說不是為了表達壹個明確的主題。相反,他主要描寫生命形式,有意識地追求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性。這樣,我們只能從主角小黑孩的形象來理解這部作品。
在刻畫小黑孩形象時,作家的筆墨集中在兩個不和諧的方面:壹方面是人生經歷的不幸和命運的悲慘,另壹方面是孩子的聰明和機敏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自尊和力量。可憐的小黑人。寒冷的秋天到了,大人們都穿上了外套。身上只有壹條大大的沾花內褲,而這條內褲顯然是他南下關東的父親留下的。他拉著這麽大的風箱,瘦子身體前傾,身體後仰,很吃力。“在他左胸的肋縫裏,他的心像小老鼠壹樣可憐地跳動”——小說用這種驚心動魄的誇張手法,寫出了小黑孩無法承受的生活負擔。
但就是這個又臟又瘦的小黑人,在生活的壓力下掙紮著,卻又是那麽的機警,那麽的充滿靈性——作品用童話來描述這壹點:他能聽到自己頭發掉在地上的聲音,能看到湖面上神奇的氣體,能感受到星光的溫暖,能像壁虎壹樣靠著高墩爬上爬下,能想象火車站起來奔跑,能看到壹根胡蘿蔔那麽神奇。他是那麽懂事,自尊,善良。他小心翼翼地收集凝聚著菊子愛情的花手帕;菊子姑娘見他累得拉不動風箱,覺得他可憐,想把他帶走。他掙紮著回到風箱旁。菊子姑娘給他送去了窩窩頭,他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卻用手捂住了臉,不讓別人看到他的眼淚;知道鐵匠的險惡用心,他想盡辦法阻止石匠和鐵匠打架。
正是通過以上兩個不和諧方面的殘酷對比,小說表達了對小黑孩不幸童年的同情。這種悲憫的背後,是對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批判。雖然作者刻意淡化了故事的背景,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人物的具體語言和動作中知道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聰明善良本該坐在明亮的教室裏學習的小黑人之所以活得這麽慘,顯然是家庭、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狠心的後媽讓壹家人沒心沒肺,小鐵匠展現了人心的惡毒。20世紀六七十年代,極左路線造成了中國農村的普遍貧困。
在這樣壹個特定的環境下,晶瑩剔透、金黃色的外殼配上活潑的銀汁,有著特殊的意義。胡蘿蔔被刻畫得如此神奇,不僅僅是藝術技巧的問題。壹方面作為小黑人奇特感情的創造,使小黑人看起來更有靈性,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壹個意義豐富的象征,體現了小黑人在不幸的壹生中對純潔、幸福或另壹個世界的向往。這種想象提升了黑人小男孩的形象。小黑人的眼光是執著的。第壹次看到透明的胡蘿蔔十天後,他去菜地找,最後還是沒有找到。這個結局隱含著作家對生活的失望和悲劇性評價。這種失望和悲劇性的評價,或許可以視為這部小說的主題。這壹主題也反映在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身上。小泥瓦匠和基庫茲女孩是美與善的化身。他們的形象很美。他們像關心自己的親人壹樣關心小黑孩,但最後菊子姑娘那雙長著長長睫毛的漂亮眼睛還是被白色的石頭塊給毀了。就連老鐵匠也整天唱著表達生活艱辛的歌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黑人的形象本身就是那種艱難而壓抑的生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