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認為第十七位羅漢應是降龍羅漢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位應是伏虎羅漢,即彌勒尊者。皇帝欽定,自此十八羅漢就以禦封為準了。藏傳佛教十八羅漢的第十七位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第十八位是彌勒。十八羅漢取代十六羅漢後,影響越來越大。十八羅漢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廟中則比較常見,壹般塑在大雄寶殿中,作為釋佛或“豎三世佛”的環衛存在。
十八羅漢原本沒有固定的形象,是後來的藝術家憑著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的,現存最早的十六羅漢雕像在杭州煙霞洞,是吳越王的妻弟發願所造的。 [編輯本段]羅漢名稱 十八羅漢,系自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羅漢像,為五代·張玄及貫休所繪。其後,宋·蘇東坡分別為此二畫題十八首贊,並於貫休所作標出羅漢名稱。此外,杭州飛來峰金光洞中,刻在石床上的十八羅漢像,也是宋代的作品。
元代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供有十八羅漢,且在佛教界,羅漢像的繪畫與雕塑,也多以十八羅漢為主。自此,十六羅漢乃逐漸沈寂,十八羅漢代之而起。日本鐮倉光明寺也有十八羅漢像,據考證系南宋至元代期間之作。
關於十八羅漢的名稱,前十六羅漢,皆如《法住記》所載,並無異說。此十六羅漢之名稱,即如下列:
(1)賓度羅跋羅墮阇(Pindolabharadvaja),坐鹿羅漢: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2)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歡喜羅漢:原是古印度壹位雄辯家。
(3)迦諾迦跋厘墮阇(Kanakabharadvaja),舉缽羅漢:是壹位托缽化緣的行者。
(4)蘇頻陀(Suvinda),托塔羅漢: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諾矩羅(Nakula),靜坐羅漢: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6)跋陀羅(Bhadra),過江羅漢:過江似蜻蜓點水。
(7)迦理迦(Karika),騎象羅漢:本是壹名馴象師。
(8)伐阇羅弗多羅(Vajraputra),笑獅羅漢: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9)戍博迦(Jīvaka),開心羅漢: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10)半托迦(Panthaka),探手羅漢:因打坐完常只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11)羅怙羅(Rāhula),沈思羅漢: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Nāgasena),挖耳羅漢:以論“耳根清凈”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13)因揭陀(A?gaja),布袋羅漢:常背壹布袋笑口常開。
(14)伐那婆斯(Vanavāsi),芭蕉羅漢: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Ajita),長眉羅漢:傳說出生時就有兩道長眉。
(16)註荼半托迦(Cūlapanthaka)。看門羅漢:為人盡忠職守。
第十七羅漢: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後據民傳轉世為濟公活佛,懲惡揚善,普救眾生。
第十八羅漢: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至於後二位羅漢,則眾說紛紜,並不壹致。茲列出幾種主張如下:
(1)以慶友為第十七尊,賓頭盧為第十八尊。其中,慶友即難提蜜多羅,亦即《法住記》的作者;賓頭盧即位列十六羅漢之首的賓度羅跋羅墮阇。
(2)另有加上大迦葉與軍屠缽嘆二位尊者。依《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述,唐代妙樂(湛然)首創此說,宋代凈覺(仁嶽)亦采此種說法。此系合並《法住記》所載十六尊者,與《彌勒下生經》的四大聲聞,省略其中重復的二位尊者所成。
(3)西藏地區所傳,則加上達摩多羅與布袋和尚。其中,達摩多羅被認為是編纂〈優陀那品〉的法救,但無明確的證據。其像為背負梵篋,類似唐代入竺僧玄奘。布袋和尚,其起源與中國唐末的契此和尚頗有關聯。另從其周圍圍繞若幹幼童看來,也可能與多產神訶梨帝母(Hāritī)的配偶半支迦(Pa?cika)有關。此外,又有加上降龍、伏虎二尊者,或加摩耶夫人、彌勒二者等不同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