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什麽?有鬼嗎?
中秋節既是鬼節,也是笠原節。中秋節是道教名稱,民俗稱之為七月三十、七月十四、七月十五,祭祖節。中元節在佛教中也被稱為笠原節。中秋節的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死者、燒紙錠、祭地等。
中秋節有鬼嗎?
根據傳統習俗,中秋節那天有鬼。在這壹天,閻王爺也會給所有的鬼放假,屆時鬼門將大開,所有的鬼都是他們的窩,來人間度假的。所以中秋節晚上禁止外出。
從科學角度講,中秋節沒有鬼,鬼神論也是民間迷信,不存在。
其實中秋節到底有沒有鬼,並沒有壹個準確的說法。鬼神論從來都是信則不信。
關於七月的中秋節有什麽說法?
“七月三十”原是古代民間祭祖的節日,但被稱為“中原節”,起源於東漢以後的道教。道教有“三元論”,“中元”之名來源於“天官保佑元,地方官赦罪於元,水官緩厄於元”。佛教徒稱七月半為“笠原節”。到了唐代,統治者推崇道教,道教中元節開始盛行,並逐漸將“中元節”固定為節日名稱,定在7月15日,壹直延續至今。傳統民俗中倡導的孝敬父母、緬懷祖先、傳承文化、促進鄰裏和諧、關愛弱勢群體等價值觀,與當今社會的價值觀是壹脈相承的。《中原之喪》既有文化淵源,也有現實意義。只要我們積極引導,中秋節還是可以過得很豐富的。
中秋節前後的習俗
1,河北
泊頭市和南皮縣在7月15日帶著水果、臘肉、酒和錢去祖墳。且持麻谷至田梗,謂之“薦新事”廣平縣中秋節以鮮食祭祖,並備蔬果、蒸羊給孫輩,謂之“送羊”。7月15日,清河縣上墳祭掃,給女兒獻上蒸羊。
2.山西
永和縣的士人在這壹天祭祀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在中秋節宰羊,與神靈壹較高下。據說這樣可以增加羊的產量。肉也給了親戚,而那些窮人和沒有羊的人則以羊的形狀蒸面條代替。陽城縣的農民用麥屑做成貓、老虎、五谷,祭祀在田裏,稱為“下田”。瑪依縣人中秋節以小麥粉為兒童形狀,取名“綿人”,互贈親戚家的孩子。新縣的農民在中秋節那天把五色紙掛在田稈上。
3.河南
中原祭拜商丘縣地方官時,門口掛了壹面紙旗,據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秋節放風箏。7月15日,知縣在門前畫了壹個灰圈,並在圈內燒了紙鑼祭祖。
4.山東
長島的漁民用木板做成小船,在上面貼上“for ××”的紙條,或者是溺水者的牌位,擺上食物、衣服、鞋襪,然後點上蠟燭。已婚男人把船放進海裏。在沾化縣,家家戶戶收集馬可和新鮮草葉搭建棚子,稱之為“馬屋”,並請祖先放在裏面祭祀。淩渡縣稱中元節為“掐節”,家家戶戶都吃簡陋的飯菜。
5.湖南
邵陽人在農歷7月12日前後“接待老顧客”,在農歷7月15日晚上燒紙包、燒香祭祖,稱為“送老顧客”。紙袋裏有寸許的紙幣,紙袋正面的名字是禁忌。包裝好後,必須在背面寫上‘封’字。到了十五晚上,包燒得越多,火就越大,說明家裏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