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發病癥狀。主要為害葉柄及葉片。發病初期,葉面產生黃白色病斑,葉背出現壹層灰白色的黴狀物。隨著病程的發展,葉片變黃,最後呈褐色幹枯,使植株死亡。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裏或田間病殘體內越冬,或以菌絲在病組織內越冬。
②發病規律。濕度大時病情發展迅速,霜黴集中在葉背,有時葉面也有,壹般在3~4℃時即可侵入寄主,7~13℃最易發病,在25℃以上的氣溫條件下,病害趨於停止。
③防治方法。
a.清理田園。板藍根收獲後,清理田間病殘植株並集中燒毀,減少田間病菌源。
b.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c.實行輪作。前作最好為玉米、小麥或豆茬作物,忌以白菜、蘿蔔、甘藍等十字花科植物及黃瓜、番茄等易感霜黴病的作物為前茬。
d.化學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開始噴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配制500~700倍液,1∶1∶120倍波爾多液,甲霜靈錳鋅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噴藥壹次,連續噴3次以上,各種藥交替進行。
(2)菌核病
①發病癥狀。為害全株,發病初期基部葉片首先發病,然後向上侵染莖、莖生葉、果實。病斑初呈水漬狀、淡褐色、周緣不明顯的病斑,後為青褐色,最後腐爛,引起幼苗猝倒。莖稈受害後,病斑初呈淺褐色,後轉變為白色,稍凹陷,甚至全莖布滿白色菌絲,最後病組織腐朽,碎裂成亂麻狀,莖內中空,內有黑色不規則形的鼠糞狀菌核,使整株倒伏枯死,種子幹癟,顆粒無收。
②發病規律。春季4月中旬開始發病,多雨高溫的6~7月間發病最重。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在田間空氣相對濕度85%以上,有利於病菌繁殖,作物發病嚴重;在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下,發病輕或不發病。
③防治方法。
a.種子篩選。選用無病原菌菌核混雜的種子,播種前剔除混雜的種子中的菌核。
b.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c.實行輪作。實行水旱輪作或與禾本科植物輪作;收獲後深翻土壤,將散落在地面的菌核深埋土中,使其不能產生子囊盤。
d.藥劑防治。發病期間用65%代森鋅4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菌核利等低毒高效無殘留農藥,每隔7~10天噴藥壹次,連續噴2~3次以上。
(3)白銹病
①發病癥狀。主要侵染葉片。發病初期葉面出現黃綠色小斑點,葉背面長出隆起的、外表有光澤的白色膿皰狀斑點,病疤表皮破裂後,散出白色粉狀物(孢子囊)。病斑發生多時,病葉枯黃,以後脫落。莖、花序受害後,肥腫畸形,其上生白色疤斑,花器膨大,花瓣產生葉綠素,呈綠色葉片狀,雄、雌蕊畸形,雌蕊不孕。
②發病規律。壹般多在秋末冬初或初春季發生,低溫潮濕時發生最盛。最適發病溫度為10~15℃,常在連續幾天陰雨後、氣溫漸升時盛發或流行。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施用過多氮肥等的地塊均易發病。
③防治方法。
a.清理田園。秋季板藍根收獲後,清理殘株病葉集中燒毀並深埋,以減少來年田間的病源。
b.加強田間管理。雨後及時通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c.合理密植。加強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d.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1∶1∶120倍波爾多液,或400~600倍液敵銹鈉或粉銹寧等進行防治,每隔7~10天噴藥壹次,***噴3~4次即可。
(4)根腐病
①發病癥狀。主要為害根部,發病初期被害植株地下部側根或細根首先發病,後期再蔓延至主根。被害根部呈黑褐色,隨後根系維管束自下而上呈褐色病變,向上蔓延可達莖及葉柄。以後,根的髓部發生濕腐,黑褐色,最後整個主根部分變成黑褐色的表皮殼。皮殼內呈亂麻狀的木質化纖維。根部發病後,地上部分枝葉發生萎蔫,逐漸由外向內枯死。
②發病規律。土壤帶菌為重要侵染來源。5月中、下旬開始發生,6~7月為盛期。常在高溫多雨季節發生,若土壤濕度大,排水不良,氣溫在20~25℃時,有利於發病。
③防治方法。選擇土壤深厚肥沃的沙質壤土、排水便利的地塊種植,並實行合理輪作。合理施肥,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淋穴,並拔除病殘株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