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茶面是廈門最受歡迎的食物,其制法以沙茶醬為主。正宗的沙茶醬由蝦米、魚頭、蔥、蒜、姜等十余種配料調制而成。先把這些食材炸脆,再磨成粉,最後做成醬,而沙茶醬也是做這道菜最關鍵的地方。沙爹面的另壹種成分是面條,由堿性和油性面條制成。將堿性和油性的面條放入濾網中,然後用沸水焯壹下,舀到碗裏,然後倒入沙茶醬攪拌,最後加入魚丸、蝦仁、豬肝、鴨血、大腸、豬腰、豬心等。制成的沙嗲面清香撲鼻,讓人瞬間有了食欲。
參考費用:16元/碗
炸牡蠣
煎牡蠣也叫蚵仔煎。在閩南金三角,蚵仔煎是考驗女性廚藝的必備菜肴之壹。雖然簡單,但是要做出好吃的還是很難的。據說當地很多新娘會選擇蚵仔煎作為給婆婆做的第壹道菜。如果她們廚藝好,會受到婆婆的喜愛。
蚵仔煎這道菜古已有之,但關於蚵仔煎的誕生傳說卻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說它是由窮人在饑荒期間發明的,也有人說它是由鄭成功在戰爭期間發明的。當然,我更傾向於第壹種說法。現在蚵仔煎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臺灣省、潮汕等地,而臺灣省的蚵仔煎據說是鄭成功的軍隊帶到那裏的。
閩南有句諺語叫肥水蛭肥韭菜,意思是每年韭菜最旺,也就是水蛭最肥。韭菜在農歷二月最為繁盛,生蠔煎是韭菜和水蛭的完美結合。將韭菜切成手指長度的小段,然後與洗凈的水蛭放在壹起,加入稀釋的肉末。
人均消費30元/份
江母鴨
姜母鴨被稱為“下壹餐之王”,當然,它也是壹種藥膳。《中國藥膳》和《中國藥典》都記載了這種美味,據說是商代名醫吳中所創。當時是皇宮飲食,後來流傳於民間。
姜母鴨是以低脂番鴨為原料,然後將鴨清洗幹凈,最後用姜(頭姜)、米酒、香油和20多種藥材在老砂鍋中慢燉而成。連姜片都有鴨子的味道。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春季食用,有降火的功效。
花生湯
花生湯是閩南的壹種甜點。食材很簡單,花生、雞蛋、白糖。雖然材料簡單,但方法很考究。首先挑選優質的花生,去掉它們的殼和皮,然後用開水浸泡,然後加入砂鍋中,用文火煮。花生煮熟後,加入白糖繼續煮至爛爛。可以搭配壹些甜品壹起吃,比如油條、炸棗、肉包子、糯米。
花生湯起源於泉州,後來慢慢傳到福建沿海和海外。在泉州的婚禮、生日等場合都能看到花生湯。因為花生湯潤肺生津,有藥膳的療效,所以當地人基本都會做這種好吃的,妳也可以嘗試在家裏做。
燒臘餃子
全國各地都有粽子,但是每個地方的做法都不壹樣。陜西的粽子都是純糯米的,甜而不膩,很好吃,但是現在有的地方還有鹹粽子。以前嘗過,還是覺得不舒服。其實燒臘湯圓和粽子大體差不多,只是配料不同。
叉燒包的餡料中不僅有糯米,還有五花肉、蘑菇、蝦、栗子、扇貝、鹹蛋黃等。這些食材和糯米包在荷葉裏,放在鍋裏煮。叉燒包的味道非常獨特。妳不妨試試它們。
冷凍竹筍
其實凍筍大部分地方都有,外觀都差不多,只是方式不同。凍筍和竹筍沒關系。我們必須註意這壹點。其實凍筍有點像海鮮,制作方法很簡單。主要材料是壹種生活在海裏的蠕蟲,學名叫做美味蕕,屬於繁縷門。它有2-3英寸長。把這條蟲子放進水裏煮,還有它身體裏面的膠。摻有蟲膠的水冷卻後會凝結成塊。吃的時候會用刀切成片或條,然後撒上蘿蔔絲、辣椒絲、香菜等。,並澆上醬油和醋。
餃子還是餛飩
扁食其實就是餃子。在中國古代,餃子被稱為平板食品。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叫餃子了,但在福建還是保留了扁食的名稱。其實中國的扁食有很多名字,比如混沌,餛飩。
廈門的扁食是壹種小亂。新鮮的豬腿肉外面包著壹層薄薄的皮囊,裏面的面條類似漿糊,細如發絲,入口即化。再加上鮮濃的湯汁,味道非常鮮美。
春卷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春卷,但是做法卻大不相同。廈門的春卷也叫煎餅。吃法很簡單,就是把各種菜用面團包起來,卷成卷。面團中常見的食材有竹筍、豌豆、豆幹、雞蛋絲、蝦仁、肉絲、生蠔、胡蘿蔔,酥脆可口,營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