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陜西的十道大菜,每道都和帝王將相有關

陜西的十道大菜,每道都和帝王將相有關

陜西,八百裏關中平原,古稱“天府之國”。秦漢唐之時,人文薈萃,水路雜陳,春鵝秋雛,冬葵溫韭,治珍饈美味於壹爐。長安有九街八市,飲食行業相當發達,逐漸形成“秦菜”的體系。

發展到如今,秦菜分為陜北、關中、漢中三大風味。又因 歷史 悠久,所以讓陜西的每道大菜總跟帝王將相脫不了關系。

我因當年讀書時,每年都要在西安轉車。所以,對陜西的大菜還是比較熟悉的。這就將其中的典故逐壹道來,以博諸君壹笑。

葫蘆雞

葫蘆雞被稱為“長安第壹味”,因其形似葫蘆而得名。此菜源於唐代,據說擔任過兵、禮兩部尚書的韋涉出身官僚世家,對飲食極為講究。有壹天,他為了想吃到味美酥嫩的全雞,特命家廚用先煮後炸的方法烹制。韋涉嘗後,嫌肉質太老,竟令家丁將廚師重打五十大板致死。第二位廚師便采用先煮、後蒸、再炸的方法,結果酥嫩要求都達到了,然而雞肉脫骨,皮肉松脆而不成形,韋涉認為是廚師偷吃了雞肉,又將這位廚師趕走。第三位廚師吸取了前兩位前輩的悲慘教訓,把全雞用麻繩捆起來,先蒸至斷生,再用滾油炸酥,結果成品不但香醇酥嫩,回味悠長,而且形似葫蘆,煞是好看。韋涉非常滿意,將它命名為“葫蘆雞”。後經歷代西安名廚不斷改良,技法日臻完善,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西安名菜。

商芝肉

商芝肉,出自“商於之地"的商洛。商山盛產商芝(又叫紫芝),當地人稱為拳芽菜,說白了就是蕨菜。白居易的“蕨菜已作小兒拳”、黃山谷的“嫩芽初長小兒拳”,指的都是它。商芝色紫而肥,清香濃郁,滋味鮮美,營養豐富。據說“商山四皓”隱居商山時,常采紫芝而食,百歲仍健在,並做《紫芝歌》以明誌。漢高祖劉邦滅秦之後,聽說“四皓”德高望重,智謀過人,特地下詔請他們下山匡扶漢室,卻被他們婉言謝絕。後來,呂後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請他們出山。他們在見劉邦時,特地敬獻用紫芝、帶皮豬肉烹制的菜肴。劉邦大喜,特命名為“商芝肉”。後來商芝肉經過不斷的改良,滋味更是不同凡響。

奶湯鍋子魚

奶湯鍋子魚是西安市的傳統名菜,是由壹千多年前的唐代宮廷佳肴乳釀魚演變而來的。唐朝時,牛奶和乳酪隨著胡人傳入中土,並得到漢族的喜愛。唐人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左仆射後,向唐中宗李顯皇帝進獻的 “燒尾宴” 中的壹款菜,即“乳釀魚”。並有《燒尾宴食單》留傳後世。此菜用鯉魚加牛乳、西鳳酒制成火鍋,湯中略加蔥、姜調味,類似今日我們所吃的砂鍋全魚,只是多了些牛奶用牛奶調味而已。

現代的奶湯鍋子魚已完全不用牛奶調味,改用雞、鴨、骨頭、肘子等好料長時間熬制的色白如乳的高湯來制作,技術上更上壹層樓。

枸杞銀耳

枸杞銀耳是陜西省古典名菜,始於漢唐盛世。據傳留侯張良,見劉邦誅殺韓信、彭越等功臣,深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真理,自動辭官隱居。隱居期間,他常以當地所產的銀耳清燉為食,以示“清白”,毫無造反之心。到了隋末唐初,房玄齡、杜如晦協助李世民推翻隋朝統治,統壹全國,對唐朝赤膽忠心。他們認為大丈夫絕不能只圖壹己之清白,在必要時應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因此,他們便在雪白的銀耳中又加入色紅似血的枸杞,以示“清白”與“赤誠”兼具,這道名菜就這樣誕生了!

三皮絲

三皮絲是陜西省的古典名菜,始於唐代,原名“剝豹皮”,後來改稱“三皮絲”,是壹道佐酒的佳肴。原來,中唐時代有殿中禦史王旭、監察禦史李嵩、李全交三人貪贓枉法,作惡多端,當時的京師人民為他們三人起了綽號,分別是黑豹、赤駿豹、白額豹,是為“三豹”。那時長安西市酒店有壹呂姓名廚,特用黑色的烏雞皮、淺紅色的海蜇皮、白色的豬皮制成下酒小菜,暗寓活剝“三豹”之皮之意,以宣泄自己的怨恨。消息傳到“三豹”府中,呂廚師竟遭殺害。他所發明的“剝豹皮”卻傳遍了京城,人人爭相仿效,有壹酒店為了紀念呂廚師,特將“三豹皮”改名為“三皮絲”,以避其諱,而得以代代相傳。

金錢發菜

金錢發菜是陜西地方獨有的名菜,始於唐代。相傳唐代商人王元寶嗜食發菜,不可壹日無此君。後來王元寶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富翁,人人都認為那是因為他常吃發菜的緣故,竟起而效之,並令廚師將發菜做成金錢的形狀,暗喻著“發財致富”,討個吉利,每辦大宴必上此菜,金錢發菜因此而名聞四海。

帶把肘子

帶把肘子是陜西大荔縣的傳統名菜,為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大荔縣)城裏的廚師李玉山所創制。相傳同州州官為人刻薄,官聲甚差,卻很擅長拍馬屁。當撫臺鄭時來巡視時,為了討好他,州官特召名廚李玉山到府裏烹菜。李玉山為人正直,故意制作了壹盤帶骨的肘子,以諷刺州官搜刮民財,吃肉不吐骨頭。撫臺鄭時察知其意,便重辦了州官,為民除害。後來鄭時問這道菜叫什麽名字,李玉山便說:“因腳爪似把柄,就叫帶把肘子吧!”

生煨魷魚絲

生煨魷魚絲,是明代萬歷年間為紀念工部尚書溫純(祖籍三原)而創,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 歷史 。有壹年,三原遭了水災,溫純回鄉建橋賑災,三原百姓為了感謝他,特請名廚為用發好的魷魚,為溫純做壹道菜。名廚將魷魚去掉頭和皮,洗凈後切成1寸左右的絲,放入熱水鍋中氽壹下撈出。然後,熱鍋燒油,放入蔥姜蒜以及魷魚絲、木耳加入調料爆炒,之後加水小火煮開後,加入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後出鍋。溫純嘗過後,直呼美味。於是便獻給皇帝,這道菜便成了禦膳。

五侯鯖

“五侯鯖”為漢代長安(今西安)名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 歷史 。漢代婁護合王氏五侯家珍膳而烹飪的雜燴。五侯,漢成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時同日封侯,號五侯。鯖,肉和魚的雜燴。《西京雜記》卷二:"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歡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

駝蹄羹

駝蹄羹是地道的陜西官府菜,其味道鮮美。陜西人宴請嘉賓,常常以此作為第壹道菜,受到普遍好評。主料是駝蹄。調料突出姜、蔥、胡椒。佐以香菇等清爽可口的菜蔬,汁濃如乳、入口清香、回味無盡。

駝蹄羹作為名肴,出現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壹詩中。安祿山的反書到長安,亂在眉睫,唐明皇卻還在華清宮擁著楊貴妃作樂。此時杜甫經過驪山,為唐明皇高枕渾不知憂而嗟嘆。“勸客 駝蹄羹 ,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