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成功的原因自然有很多。有時候,雖然我們操作如常,但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大部分是沒有抓住生產中的技術關鍵。為此,筆者將壹些制作魚丸的經驗介紹如下,供大家參考。
第壹,魚的選擇
做魚丸,我們壹般用草魚、鰱魚、白魚、鯰魚等魚。由於魚的種類不同,其肌肉組織中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的含量不同,其中所含的纖維也與結締組織中的纖維不同,所以不同的魚肉對魚丸的品質有壹定的影響。魚丸壹般是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魚做的。魚肉脂肪含量高會降低魚丸的彈性,因為脂肪會阻礙蛋白質分子網絡結構的形成。其次,魚的新鮮度也會影響魚丸的品質。鮮魚不會發生蛋白質變性,所以是做魚丸的先決條件。相反,如果魚超過了它的自溶期,魚丸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
二、如何提高成品的顏色
要做出乳白色、色澤鮮艷的魚丸,要從兩個細節入手:魚的漂洗和如何打孔。漂洗魚可以去除肌肉中的血漬、雜質和血紅蛋白。但需要註意的是,魚不能長時間漂白,這樣會使魚變硬,打起來很難變成天鵝絨,粘度也會降低。
原料的打漿方式對魚丸的色澤影響很大。壹般應先輕後重的方法敲打原料,切忌壹開始就急於求成,用力過猛。這樣壹來,魚粒不僅難結,還會在鐵砧上帶起木屑等雜質。另外需要註意的是,打孔中途翻動時不能用手,同時要把握好節奏,縮短打孔時間,有利於魚糜的色澤和質地。
三、輔料對魚丸的影響
川菜中有“壹水二鹽三蛋四油五澱粉”的說法,可見我們對制作饢的輔料添加的重視。水可以稀釋魚糜,魚糜可以被強烈溶劑化,使大量水分子排列在其周圍。因為水分子的排列是有方向性的,同時因為電荷的作用,攪拌的時候必須是壹個方向,否則會破壞水分子的排列,魚就會吐水。
做魚丸用的鹽量很重要。從根本上說,做魚丸就是利用了蛋白質的鹽溶性和熱凝性的特點。鹽量過少,溶解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量不多,形成的溶膠粘度不強,成網力弱;過多的鹽會在壹定程度上使魚丸脫水,降低魚丸的持水性,引起變性,破壞蛋白質性狀,降低魚丸的彈性,影響口感。
做魚丸需要加入適量的蛋清和油。蛋清具有食用能力強、凝固效果好的特點。加蛋清的目的是增加膠結,保持魚丸的彈性和嫩度。加油的目的是增加魚丸細膩滑嫩的口感,使其變白。但是需要註意的是,蛋清和油都不能加太多。因為蛋清有膨脹性,如果加多了,魚丸加熱時表面會不光滑,影響魚丸的外觀;油加多了,容易使魚丸呈蜂窩狀,產生粗糙油膩的口感。
澱粉是壹種粘合劑和增稠劑。魚丸中加入澱粉會增強其吸水性,增加魚丸的可塑性,有利於成型。但是澱粉的量要適中,太少,魚丸的粘度不夠;吃多了,魚丸會變硬,顏色不白,浮力差。
第四,魚丸的加熱和發熱
加熱會使魚蛋白凝固,直到魚丸煮熟。但是,要掌握好魚丸的烹飪時間。方法如下:生魚丸要放入冷水鍋中,然後移至火口。隨著鍋內水溫的升高,魚丸的彈性會增強,直到鍋內的水在鍋邊冒泡,關小火保持水溫半小時左右,魚丸就熟了。但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水溫低於60℃,魚丸會變性,失去粘性,成品結構松散,甚至散碎不成形;如果水溫超過100℃,魚丸又會纖維狀,影響口感。魚丸的理想加熱溫度應控制在80 ~ 90℃之間,持續半小時。總之,要想做好魚丸,壹定要保證六料(水、鹽、油、蛋、粉、味)都不要。打好的魚片白、潤、嫩、滑、無雜質;做菜的時候,掌握好火候就能做出高質量的魚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