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式選擇
①棉籽殼92%,麥麩5%,鈣鎂磷肥2%,石膏1%。
②闊葉樹木屑74%,麥麩24%,糖和石膏分別為65438±0%。
③棉籽殼38%,鋸末38%,麥麩20%,糖和石膏各65438±0%。
④玉米稭稈和玉米芯粉40%,鋸末40%,麩皮13%,玉米粉5%,石膏1%,糖1%。
(2)裝袋(裝瓶)和滅菌
選用500 ml罐瓶或18 cm× 36 cm× 0.03 cm聚丙烯和聚乙烯塑料袋作為栽培容器。罐裝瓶每瓶幹料約125g,用聚丙烯塑料薄膜封口。塑料袋栽培:裝袋前,將筒膜壹端紮緊或用成品袋壹端封口,從開口端裝入,邊裝邊用指背壓實物料。包裝袋重1.5 ~ 1.65 kg,長約22 cm,表面平整,松緊均勻適中。在裝瓶(裝袋)過程中,要經常攪拌待包裝的培養料,使上下含水量壹致。包裝後用時尚鍋高壓或常壓滅菌。在裝載和滅菌過程中,要小心輕放,必要時在排出的瓶層和袋堆底部之間墊上報紙,以免損壞薄膜。
(3)接種和產卵
真姬菇的子實體有先在菌種層上分化出蘑菇的習性,因此要求接種時使用足夠的種子,並保持壹定的菌種覆蓋面積和表面積。接種前將菌種破碎成花生仁大小,接種在料面上,使其自然凸起,既增加了出菇面積,又有利於子實體的自然排列,不僅產量高,而且整齊度好。袋栽可在壹端或兩端接種。
根據菌絲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接種的菌袋可放在溫度20 ~ 25℃、空氣濕度小於70%的室內,通風避光,氣候條件適宜時也可放在室外空地。堆的大小要根據季節和溫度來調整,禁止大堆放,以免燒菌。細菌在室外生長時,空氣清新,晝夜溫差會使袋內氣體熱脹冷縮,有利於袋內外氣體交換,但要遮陰,必要時堆上薄膜或其他材料保暖,防止雨淋。如果培養用的塑料袋紮得太緊,在真菌生長後期往往會出現抑菌現象,即菌落前端的菌絲短而整齊,呈線狀,嚴重時出現黃色抑菌線,菌絲停止向前延伸。此時應適當放松綁繩,或在距離菌絲前端約2 cm處綁上菌絲進行通風,並降低環境溫度。
(4)後熟培養
壹般50天左右菌絲就能充滿袋,顏色開始由白色轉為土黃色。利用自然溫度,春秋兩季播種,隔季出菇時,發育好的菌袋超季節存放的過程也是後熟培養的過程。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溫度、通風、材料的pH值和含水量、容器裝載和照明的影響。如果溫度高,通風好,pH值高,含水量低,有壹些光照刺激,菌絲成熟快,否則時間長。總的規律是:適當提高細菌的溫度;如果培養環境過於幹燥,可適當增加空氣濕度;稍微增加通風量;適當增加光照和溫差刺激,提高後熟效果。壹般需要50天左右,也就是後熟期完成。但瓶培和袋培是有時間差的,主要是不同容器內外氣體交換程度不同造成的。
越夏管理:春季播下的菌袋裝滿後,可移入陰暗通風的室內進行越夏。可以相對集中排放;也可以在室外搭個棚子,用稻草遮擋那堆菌袋,防止菇蕾提前分化。夏季氣溫高,壹般無需管理,8月下旬菌絲可順利達到生理成熟。
越冬管理:主要解決保溫問題,否則第二年春天菌絲可能不成熟,影響出菇。前期出大堆,袋堆用地膜覆蓋保溫。出菇前1個月,如果菌絲體仍呈白色,說明其生理成熟度不夠,應進行人工加熱,溫度控制在25 ~ 30℃,以加速菌絲體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