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大紅袍辣椒簡介

大紅袍辣椒簡介

花椒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變異復雜,生態類型多樣。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育種,形成了60多個栽培品種和類型。目前生產中的主要代表性栽培品種有:

1 .大紅袍.又名紅辣椒、獅子頭、疙瘩椒,是栽培最多、範圍最廣的優良品種。該品種盛果期樹高3 ~ 5米,生長旺盛,分枝角度小,呈半開樹形,樹冠呈半圓形。新枝紅色,壹年生枝紫褐色,多年生枝灰褐色。刺基部寬,頂端漸細,葉寬橢圓形,葉暗綠色,葉厚而有光澤,表面光滑。果實從八月中旬到九月初成熟。成熟果實鮮紅色,表面有明顯的疣狀腺突起,果柄短,果穗致密,果粒大,直徑5 ~ 6 mm,鮮果千粒重85克左右。成熟果實易裂果,收獲期短。幹燥後的果皮呈濃郁的紅色,具有濃郁的大麻香味,品質優良。壹般4 ~ 5公斤的鮮果可以幹到1公斤。

大紅袍花椒產量高,喜肥,耐旱,但不耐水濕耐寒。適宜在海拔300 ~ 1800米的幹旱山地丘陵地區的梯田、梯田、坡地、溝谷種植。在陜西、甘肅、山西、河南、山東等省廣泛栽培,並形成許多不同的生態類型。大紅袍分布在華北、華中、華南。河南運城(風陵渡)、伏牛山、太行山的中條山種植比較集中,炎陵到處都有種植。韓城大紅袍花椒因其穗大、皮厚、肉厚、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長期被譽為“中國名椒”。

2.紅辣椒。又名油椒、二紅袍、二子等。該品種樹高2.5 ~ 4.5米,分枝角度大,開放姿態,樹勢適中,盛果期樹冠圓。當年新梢綠色,壹年生枝褐綠色,多年生枝灰褐色。皮刺基部寬而平,頂端短而鈍,隨著枝齡的增長,常從基部脫落。葉子寬,橢圓形,顏色淺,表面光滑。水果大約在九月中旬成熟。成熟時紅色,油光澤,表面有明顯的疣狀腺點,果穗松散,果柄長而粗,果實大小中等而均勻,直徑4.5 ~ 5.0毫米,鮮果千粒重70克左右。幹皮呈醬紅色,厚實,麻味濃,品質高。壹般3.5 ~ 4.0斤鮮果可以曬1斤幹辣椒皮。

紅辣椒產量高、穩定性強、喜肥、耐濕、抗逆性強,適宜在海拔1300 ~ 1700米的幹旱山區、川臺地區及周邊地區種植。在西北和華北各省均有栽培。

3.小紅椒。又名小紅袍、小辣椒、米椒、馬尾椒等。該品種樹高2 ~ 4米,分枝角度大,開放姿態,樹勢適中,樹冠扁圓。壹年生枝綠色,向陽面帶紅色,壹年生枝褐綠色,多年生枝灰綠色。刺小、細、尖。葉子小而薄,葉色淺綠。8月上半月果實成熟,成熟時鮮紅。果柄長,果穗疏松,果粒小,大小不齊,直徑4.0 ~ 4.5毫米,鮮果千粒重58克左右。成熟的果皮容易開裂,采收期短。曬幹後果皮鮮紅,麻味濃郁,特別是香味濃郁,質量上乘。壹般3.0 ~ 3.5公斤鮮果可以曬出1公斤幹辣椒皮。

小紅椒枝條細軟,易下垂,發芽率、分枝率高,結果早。但果實成熟時果皮容易開裂,種植時面積不宜過大,以免因不能及時采收而出現大量落果,影響產量和品質。在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均有栽培,尤以山西東南部和河北太行山區為甚。

4.白胡椒。又名百裏膠、白沙丹。該品種盛果期樹高2.5 ~ 5.0米。樹枝是綠色和白色的,壹年生樹枝是淺棕色和綠色的,多年生樹枝是灰色和綠色的。刺大而稀,經常在多年生枝基部脫落。葉子很寬,是淺綠色的。果實8月中下旬成熟,成熟時略帶紅色。果梗長,果穗松散,果實粒度中等。鮮果的千粒重約為75克。幹燥後的幹椒皮棕紅色,麻味濃郁,但色澤較差。壹般3.5 ~ 4.0斤鮮果可以曬1斤幹辣椒皮。

白胡椒高產穩產性都很強,但椒皮色澤差,市場銷量不太好,不能過多栽培。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廣泛栽培。主要分布在太行山、邯鄲、石家莊、保定、承德、唐山、山西省平順縣等燕山山脈山區。這裏的辣椒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尤其是歙縣出產的金椒、白椒,栽培歷史悠久,以產量高、品質好著稱,享有“歙縣花椒十香”的美稱。

5.豆椒。又名白胡椒。該品種盛果期樹高2.5 ~ 3.0米,分枝角度大,樹姿開闊,樹勢強。枝條為綠色和白色,壹年生枝條為淺棕綠色,多年生枝條為灰褐色。刺基部寬,頂端鈍。葉子很大,淺綠色,橢圓形。10 9月下旬至6月中旬果實成熟,果柄長,果穗松散。果實成熟前由綠色變為綠白色,顆粒大,果皮厚,直徑5.5 ~ 6.5毫米,鮮果千粒重約91g。果實成熟時淺紅色,幹燥後暗紅色,椒皮質量中等。壹般4 ~ 6公斤鮮果可以幹成1公斤幹辣椒皮。

豆角椒抗逆性強,產量高,在黃河流域的甘肅、山西、陜西等省均有栽培。

6.秦安1。又名大獅頭,是甘肅省秦安縣林業局在本縣郭家鄉槐廟村發現的大紅袍個體變異類型。它的枝角小,樹姿半開,樹勢壯。樹枝的特點和大紅袍壹樣。葉闊橢圓形,葉脈微凹,表面波狀,葉深綠色。果實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果穗大而緊湊,果柄極短,果粒大,鮮果千粒重88克左右。成熟時呈鮮紅色,幹辣椒皮呈濃紅色,色澤鮮艷,麻味濃郁,品質優良。

這類喜水喜肥,喜瘠薄,耐旱耐寒。適合幹旱或半幹旱地區種植。目前在產區廣泛推廣,並引入周邊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