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記載
端午節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是壹種常見的民間食品,最初並不是在端午節才固定下來的。都說端午節吃粽子是對屈原的祭祀,是後人依戀形成的,只是反映了民眾的意願。其實吃粽子(清明節前壹天)的起源比端午節吃粽子還要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直到現在,許多地方仍然有清明節前壹天吃粽子的民俗。端午節吃粽子作為壹種民族習俗,最早見於西晉周初寫的地方風俗:“仲夏端午,烹粟。”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我們的傳統節日很多都不清楚,端午節只是其中之壹。“粽子香,廚房香。艾葉清香撲鼻。桃枝插在柵裏,出門就能看到麥子黃了。這裏陽光明媚,那裏陽光明媚,哪裏都陽光明媚。”端午節,本名端午,又稱端陽節、崇武節、崇武節、天中節、天長節。結束的意思是“開始”和“開始”。初五可稱為端午。農歷中,地支標月,正月立陰,二月為基,五月至五月為午,故五月稱為午月,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從史料記載來看,“端午”壹詞最早見於晉人周朝的地方習俗:“仲夏端午,烹粟。”到了唐代,因為唐玄宗生於八月五日,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免“五”的禁忌,正式將“端午”改為“龍舟節”。就端午節的起源而言,截至六朝,* * *有五個版本:壹個是為了紀念屈原;據說是追悼劑,流行於山西壹帶;壹是紀念伍子胥和吳楚的習俗;壹個是紀念曹娥,浙江惠濟的習俗;據說道教弟子祭祀“迪拉”是壹種習俗。另壹位學者認為,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兒童節,因為圍繞著兒童有許多活動,如為兒童懸掛香囊,吃快樂的雞蛋和點燃雄黃。這些說法有壹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後端午節的內容是紀念屈原,最受歡迎。吃粽子、掛白蒿、菖蒲、穿百草驅五毒、射柳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和活動。婦女和兒童喜歡用絲綢縫制小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葚和小猴子、老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絲線包裹,在端午節時選擇壹兩件掛在胸前。人們認為這可以預防疾病。中午穿在端陽,就扔掉了,叫“拋災”。現在大多數地方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系得最緊密。屈原的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期,楚秦爭霸,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晉商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繼續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遠大抱負的屈原深感苦惱。他帶著難以抑制的憂郁和憤怒寫出了不朽的詩篇,如《離騷》和《田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個城市,然後派遣使節邀請楚懷王與秦國媾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陰謀,冒險入宮陳述自己的利益。楚懷王不僅拒絕聽從,而且把屈原驅逐出了首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悔恨交加,三年後,他來到秦國做客。楚王即位後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國,楚王倉皇退守,秦軍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的時候,聽到了攻陷來賓城和郢城的噩耗,便絕望了,長嘆壹聲,投汨羅江滾滾洪流中去了。江上的漁民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來到江邊打撈,還帶了粽子和雞蛋到江裏。有的修行人還把雄黃酒倒進河裏,這樣藥就可以鎮住龍和水獸,使屈原大夫免受傷害。從那以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楚國人民到江邊劃龍舟,扔粽子,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這種習俗逐漸流傳開來。杭州江村的龍舟賽眾所周知,據說今年規模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