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形態特征
2、分布範圍
3、種植技術
4、選購技巧
5、營養價值
形態特征
金針菇由營養器官(菌絲體)和繁殖器官(子實體)兩大部分組成。
⑴菌絲體由孢子萌發而成,在人工培養條件下,菌絲通常呈白色絨毛狀,有橫隔和分枝,很多菌絲聚集在壹起便成菌絲體。和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菌絲長到壹定階段會形成大量的單細胞粉孢子(也叫分生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可萌發成單核菌絲或雙核菌絲。有人在實驗中發現,金針菇菌絲階段的粉孢子多少與金針菇的質量有關,粉孢子多的菌株質量都差,菌柄基部顏色較深。
⑵子實體主要功能是產生孢子,繁殖後代。金針菇的子實體由菌蓋、菌褶、菌柄三部分組成,多數成束生長,肉質柔軟有彈性。菌蓋呈球形或呈扁半球形,直徑1.5~7厘米,幼時球形,逐漸平展,過分成熟時邊緣皺折向上翻卷。菌蓋表面有膠質薄層,濕時有粘性,色黃白到黃褐,菌肉白色,中央厚,邊緣薄,菌褶白色或象牙色,較稀疏,長短不壹,與菌柄離生或彎生。菌柄中央生,中空圓柱狀,稍彎曲,長3.5~15厘米,直徑0.3~1.5厘米,菌柄基部相連,上部呈肉質(亦有書說菌柄為纖維質、膠質),下部為革質,表面密生黑褐色短絨毛,擔孢子生於菌褶子實層上,孢子圓柱形,無色。
分布範圍
金針菇在自然界廣為分布,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南至雲南,東起江蘇,西至新疆均適合金針菇的生長。
種植技術
熟料栽培金針菇,是指將培養料通過常壓或高壓滅菌,在無菌條件下接種培菌的栽培方法。此法成功率高,出菇整齊,產量高。
⑴栽培季節
利用自然溫度栽培金針菇,選擇適宜的生產季節是獲得優質高產的重要壹環。
金針菇屬於低溫型的菌類,菌絲生長範圍7~30℃,最佳23℃;子實體分化發育適應範圍3~18℃,以12~13℃生長最好。溫度低於3℃菌蓋會變成麥芽糖色,並出現畸形菇。
人工栽培應以當地自然氣溫選擇。南方以晚秋,北方以中秋季節接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溫度,發菌培養菌絲體。待菌絲生理成熟後,天氣漸冷,氣溫下降,正適合子實體生長發育的低溫氣候。江南諸省通常以10~11月間接種,經過1個月左右發菌培養,到11~12月間進入出菇。高海拔氣溫較低的山區和長江以北各省,可提前在9月接種,11月出菇;也可以在早春接種,加溫發菌春季長菇。低海拔的平川地區,應適當推遲接種。為了解決夏季金針菇市場需求,可以利用冷庫生產金針菇。
⑵栽培場所
金針菇栽培分為發菌、出菇兩大步。發菌階段要求場所保溫、通風、幹凈。出菇階段最好選擇在室外建半地下式菇房,即往地下挖1米深,再在四周用土垛起1米高的墻,上蓋塑料膜及草簾。
⑶原料配比
①棉籽殼100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面5公斤、石膏粉2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②玉米芯(粉碎)75公斤、麥麩20公斤、玉米面3.5公斤、石膏粉2公斤、黃豆面1.5公斤、過磷酸鈣1公斤、白糖1公斤。
高粱殼、鋸末、花生殼、豆稈、玉米稈、油菜稈等大多數農作物稭稈粉碎後均可代替配方中的玉米芯,但無論選用何種原料,都要求新鮮、幹凈、無黴變。
按比例稱量好各原料,除白糖需加水溶化外,其余均應拌均勻。加水充分攪拌並使含水量達到65%左右,再悶2~4小時,即可裝袋。
⑷裝袋滅菌
選用寬15~17厘米、長33厘米的塑料袋壹頭出菇,或15~17厘米寬、55厘米長的塑料袋兩頭出菇。裝袋時邊裝料邊壓實,裝好後兩端用細繩紮成活結。按常規方法高壓或常壓滅菌。
⑸接種培菌
滅菌好的塑料袋,冷卻至室溫後即可進行接種。接種箱按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5克進行滅菌30分鐘。接種時嚴格操作規程,兩端接種,壹般每瓶種(750克/瓶)可接25~30袋。接種後及時將袋移入培養室,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約24小時菌絲開始萌發,在20~25℃室溫下生長約40~50天即可滿袋。9月中旬接種,大部分10月底發透菌絲,叫全期發菌。以後接種由於溫度低,發菌半袋後便邊爬料邊出菇,叫做半期發菌出菇。
⑹出菇管理
袋栽金針菇的栽培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五種:
①滿袋裝料,套袋出菇。
②滿袋裝料,套袋倒臥出菇。
③半袋裝料,蓋紙站立出菇。
④半袋裝料,披膜倒臥出菇。
⑤中間裝料,倒臥兩頭披膜出菇。
全期發菌的栽培袋出菇期的管理工序為解開袋口→翻卷袋口→堆袋披膜→通風保濕催蕾→掀膜通風1天→披膜促柄伸長→采收→搔菌灌水→保溫保濕催蕾。管理方法同前,直至收獲4茬菇。
半期發菌的栽培袋,在培菌期內,菌絲發滿半袋後,兩端即有幼菇形成,此時應及時按全期發菌的管理方法將菌袋移入栽培場。
①堆袋披膜。堆袋披膜是在不斷生產中探索出的新技術,采用這項技術可提高場地利用率,提高產量,提高金針菇質量。
具體方法是將兩端袋口解開,將料面上多余塑料袋翻卷至料面。可根據袋的長短決定壹端解口或兩端解口,壹端解口擺放方法是將兩個袋底部相對平放在壹起,高度以5~6袋為宜,長度不限。在出菇場內地面及四周噴足水分,然後用塑料膜覆蓋菌袋。此法保溫保濕良好,後期又可積累二氧化碳,有利於菌柄生長。
②保濕通風催蕾。披膜後保持膜內小氣候,空氣相對濕度85%~90%,每天早上掀膜通風30分鐘,約7~10天可相繼出菇,出菇後可適當加大通風,保證濕度,但不可把水灑到菇體上。
③掀膜通風抑制。當柄長到3~5厘米時要進行降濕降溫抑制。具體措施為停止向地面灑水,掀去塑料膜,通風換氣,冬天保持2天,春秋保持1天,使料面水分散失,不再出菇,已長出的菇也因基部失水而不再分枝。
④培育優質菇。抑制完成後,進入柄伸長階段,要培養柄長、色白、蓋小的優質金針菇,必須控制好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這四因素之間的關系。
A.溫度:控制在6~8℃。
B.濕度:空氣相對濕度85%~90%。
C.光照:極弱光,光源位置不能改變,否則子實體散亂。
D.二氧化碳:濃度達0.11%~0.15%可促使菌柄伸長,超過1%抑制菌蓋發育,達到3%抑制菌蓋生長而不抑制菌柄生長,達到5%就不會形成子實體。通過控制通風量維持高二氧化碳濃度。壹般溫度在10~15℃條件下,進入速生期5~7天菇柄可從3厘米長到12~15厘米,10天後可長到15~20厘米,這時可根據加工鮮銷標準適時采收。
⑤搔菌灌水。第壹茬菇采收後,要進行搔菌,即用鐵絲鉤將菇根和老菌皮挖掉大約0.5厘米左右,並將料面整平。若菌袋失水,應往袋內灌水,可將塑料袋口多余的塑料膜拉起往料面上灌水,6~10小時後將水倒出,然後再進行催蕾育菇管理。壹般情況下,金針菇種壹次可采收3~4茬,生物轉化率可達80%~120%。
選購技巧
挑選時首先要挑選顏色看上去微黃、均勻、無雜色的金針菇,如果顏色太黃,有可能是已經長老了。另外,長約15厘米左右,菌蓋未開的金針菇比較鮮嫩。有些金針菇可能用硫黃熏過,在購買時聞壹聞,如果有聞到刺鼻的味道就不要購買。
營養價值
⒈金針菇含有人體必需氨基酸成分較全,其中賴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尤其豐富,且含鋅量比較高,對增強智力尤其是對兒童的身高和智力發育有良好的作用,人稱增智菇;
⒉金針菇中還含有壹種叫樸菇素的物質,有增強機體對癌細胞的抗禦能力,常食金針菇還能降膽固醇,預防肝臟疾病和腸胃道潰瘍,增強機體正氣,防病健身;
⒊金針菇能有效地增強機體的生物活性,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利於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對生長發育也大有益處,因而有增智菇、壹休菇的美稱;
⒋金針菇可抑制血脂升高,降低膽固醇,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⒌食用金針菇具有抵抗疲勞,抗菌消炎、清除重金屬鹽類物質、抗腫瘤的作用。
⒍經常食用金針菇,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肝臟病及胃、腸道潰瘍,而且也適合高血壓患者、肥胖者和中老年人食用,這主要是因為它是壹種高鉀低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