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茭白種植技術

茭白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水源充足的田塊作為種植地,然後翻耕土壤,畝施腐熟的農家肥3000公斤作為基肥。2、合理定植:株高達到20厘米左右時於晴天下午進行定植,定植行距為70-80厘米,墩距為65厘米,每畝地可定植1200墩左右。3、水分管理:分蘗前將水位保持在3-5厘米,分蘗後將水位增加至12-15厘米,孕菇期將水位增加至15-18厘米,遇到暴雨天氣要及時排水。

壹、選地整地

1、選擇土地平整、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較強、光照和水源充足的田塊作為種植地,尤其是具有涼水經過的水田。

2、翻耕土地,畝施3000公斤腐熟的農家肥,或2500公斤比較濃的人糞尿。

3、若選擇水稻田作為種植地,需增加基肥的施用量,將土壤耙平後需灌入2-3厘米的淺水層,做到田平、泥爛、肥足。

二、合理定植

1、移栽時間以4月份至5月份上旬為宜,當株高達到20厘米左右、水田土溫達到10℃時可在晴天下午進行定植。

2、定植行距為70-80厘米、墩距為65厘米,定植時要劃分大小行,大行為走道。

3、定植密度為1200墩左右/畝,確保分蘗苗的數量達到6000株左右。

4、若菇苗過高,需剪除葉尖,將苗高控制在25-30厘米左右,避免定植後出現倒伏情況。

三、水分管理

1、幼苗分蘗前將水位保持在3-5厘米,這樣可提高地溫,促使植株發根、分蘗。

2、到了6月份至分蘗後期,可將水位增加至12-15厘米,這樣既能起到降溫作用,又能防止植株出現無效分蘗。水質要按時更換,否則容易導致土壤缺氧、根系腐爛。

3、進入孕菇期後,將水位增加至15-18厘米,最高水位不能超過假莖的2/3,防止薹管伸長。若遇到暴雨天氣,需做好排水工作,否則水位過高後會導致薹管伸長。

4、孕菇後期要將水位降低至3-5厘米,以便進行采收。采收後要讓種植地保持淺水層,或使其處於濕潤狀態,這樣有利於過冬。

5、茭白的生長適溫為24℃左右,進入分蘗期後要將溫度保持在27℃左右,進入孕茭期後要控制好晝夜溫差。

四、追肥

1、提苗肥

(1)菇苗成活後(定植7-10天左右),畝施500公斤人糞尿,或10-20公斤碳酸氫銨,這樣可起到催苗作用。

(2)若基肥充足,可適當減少施肥量。

2、分蘗肥

(1)分蘗初期,畝施1000公斤人糞尿,或20-30公斤碳酸氫銨,這樣可促進有效分蘗以及植株的生長。

(2)分蘗肥和第1次追肥要間隔10天左右,但若未施用提苗肥,可適當提前追分蘗肥。

3、調節肥

(1)分蘗盛期多為6-7月份,在此期間壹般可畝施10-15公斤碳酸氫銨,也可以根據植株的長勢進行追肥。

(2)若植株的長勢較強健,可不用施肥。

4、催菇肥

(1)當分蘗苗的假莖變扁、且數量達到10-20%時,應重施催菇肥,即畝施2500-3000公斤腐熟的人糞尿,或30-40公斤碳酸氫銨。

(2)施肥後,可促進肉質莖膨大,提高產量。

(3)催菇肥需要適時施入,過早施用容易導致植株徒長,過晚施用會影響到產量。

5、註意事項

每次追肥後,需等待肥料被吸入土壤後再灌水。

五、中耕除草

1、植株成活且摘下黃葉菇後,應適時中耕除草,中耕時要由近到遠,避免傷害到分蘗苗。中耕標準為田間無雜草、田土平整。

2、分蘗後期要將植株基部的老葉、黃葉全部摘除,每隔7-10天摘1次黃葉,連續摘2-3次,以增強植株間的通風透光度。

3、摘下的黃葉可踏入泥土內作為肥料。

六、防治病蟲害

(1)病害

①胡麻斑病:防治時可噴施50%多菌靈500倍液。

②紋枯病:防治時可噴施5%井崗黴素300倍液。

③菇銹病:發病初期,噴施70%代森錳鋅700倍液,或20%粉銹寧1500倍液噴霧,或97%敵銹鈉500倍液,每隔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即可。

(2)蟲害

①薊馬、長綠飛虱:防治時可噴施40%樂果1000倍液。

②大螟、二化螟:噴施5%銳勁特1000倍液,或BT系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500倍液。

七、收獲

1、冬春季種植、夏季收獲;夏季種植、秋季收獲。在3月份中下旬種植的茭白,其收獲時間多為5-6月份。收獲時間還會受到種植地的氣候的影響,種植在山區時,收獲時間多為8月份中旬至9月份上旬。

2、收獲時間不宜過早或過晚,若過早收獲,則產量會下降,若過晚收獲,則品質會下降。

3、收獲時要切掉葉片、削去薹管,葉鞘長度保留40厘米,每隔3-4天收獲1次。收獲後可用清水浸泡帶葉鞘的菇,這樣能保存3-5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