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立秋二十四節氣的那壹天,公歷大約是每年的八月七日或八日。
立秋是壹個始於秋季的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達到135度時為立秋。
立秋在古代曾是壹個法定假日。《唐六經》和《文昌雜記》都記載,唐宋時期立秋放假。
節日的起源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說文解字》裏說:秋天,稻子熟了。二十四節氣註意到,立秋是七月的節日,秋天意味著會聚。到這個時候,壹切都成形了,都有收獲了。
二十四節氣:“立秋,七月節...秋,jiū”也。東西都聚集在這裏(Li ǐ n)。"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此時,壹年已經過去了壹半。
《南北朝荊楚年譜》中沒有關於中秋節開始的記載。立秋是南北朝時期的節日嗎?是節日嗎?很難判斷。
唐宋時期,立秋、立春、立夏、立冬都是節日。
節日習俗
初秋有什麽習俗?
據後漢憲宗的記載,自漢憲宗孝明皇帝永平年間開始,就有迎接五節氣(立春、長夏、大暑、立秋、立冬)的官方儀式。初秋的這壹天,皇帝帶領他的大臣們來到離城九英裏的西郊迎接秋天,並祭祀掌管西部的神:白蒂和茹。
後漢書第八日為立秋,西郊迎秋,祭白蒂蓐收。汽車標誌都是白色的。歌《好》,巴蜀舞《余明》舞。
在唐代,立秋已經是壹個法定節日,但唐代《隋季華歷》中並沒有立秋的記載。
宋朝時,皇宮裏種了壹棵梧桐樹。立秋那天,太史館[1]穿著華麗的禮服,手裏拿著於超。“立秋”的時候到了,他大聲宣布“秋天來了”。這時,梧桐樹落下壹兩片葉子,表示報秋的意思。
夢見梁璐:秋日初,太史公在禁苑裏的殿下栽了壹棵梧桐樹。當它移交給立秋時,太史公說,“秋來”。那時候,壹兩片葉子落下來回應聲音,為了表達秋天。
《東京夢中華》記載,滿街都是楸樹葉[2],婦孺買來楸樹葉剪成各種圖案,插在太陽穴兩側。
“中國東京夢”:秋日伊始,街道上滿是qi葉子,婦女和兒童都將它們剪成圖案並佩戴。
立秋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民間有句話叫“壹場秋雨接著壹場感冒”。立秋之後,天氣會逐漸變涼,下壹場雨秋天過後會更涼,會逐漸變涼。
也有民間的“迎立秋,寒氣逼人;入秋夜,熱到底。”事實上,秋後的天氣變化與立秋的時間無關。
妳知道嗎?妳知道嗎?在清朝,立秋是學生們在暑假後開學的時間。據清代景帝紀昇說,北京的孩子不愛上學,冬天冷,夏天天天熱,都要放假。立秋是暑假後學校開學的日子。在立秋的這壹天,學校在學校門口寫下了“秋天來學校”的字樣,意思是:秋天來了,天氣涼爽了。來學校吧。
《景帝歲吉生》秋來學。史靜的孩子懶於學習,嚴寒的冬天休息,酷暑的夏天休息,所以學校秋天來學。
@我明白了,原來9月開學1。
這應該和清代初秋開學沒有關系。
立秋日曲江壹元酒
(唐)白居易
在柳蔭下下馬,獨自上堤。
故人行萬裏路,新蟬鳴三兩聲。
江彎水城,江陵城在江上。
兩地新憂,應該和這壹天壹樣。
政府官員是記錄歷史的人。
【2】楸樹是落葉喬木,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