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好吃,因為面條是堿性的,很多人認為經常吃可以養胃,但也有人吃了面條後會覺得不舒服。這是怎麽回事?
1.經常吃面是養胃還是傷胃?
分數。
面條屬於精細食品,熟軟爛,更容易消化,減輕胃腸道負擔;此外,面條中加入堿會中和壹部分進入胃中的胃酸,可以防止胃酸對胃黏膜的損傷,因此對胃酸分泌過多的人來說無疑是有益的。從這兩個方面來說,吃面條可以說是養胃。
但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酸分泌較少的人來說,胃酸是不夠的。如果還是經常吃堿性面,會加重病情,不合適;
對於那些胃已經很健康的人來說,長期過於頻繁地吃面條可能會導致胃的消化能力減弱,更容易誘發胃病等消化系統問題。所以要均衡飲食,把握好度。
除了能否養胃的糾結,我們在吃面的過程中,可能還會有這些疑惑:
1,蔬菜面,雞蛋面,雜糧面,更有營養?
在超市購物時,很多人更喜歡買各種“花式面”,比如常見的雞蛋面、蔬菜面、雜糧面等,因為它們更有營養,但事實未必如此。
因為生產和儲存的原因,即使有蔬菜和雞蛋的名字,也不壹定真的添加了真材實料。和很多雞蛋面壹樣,不是雞蛋,是雞肉全蛋粉;菠菜面可以加菠菜粉;胡蘿蔔粉中可以加入胡蘿蔔粉...
所以,與其通過雞蛋面補充營養,不如直接添加雞蛋和蔬菜。如果妳想吃得更健康。
至於雜糧面條,營養價值取決於原料和工藝的比例:
①配料表中,雜糧是最好的食材,比例越高越好,最好高於50%。
②配料的粗糧粉前不能有“細”字。
符合這兩個條件的都屬於“真正的雜糧面”,具有低血糖指數、低脂肪含量、高膳食纖維的優點。
2.吃面條比吃米飯更有營養?
北方人愛吃面條,壹般都是又高又壯,所以有人覺得面條比米飯更有營養。
但從能量供給來說,100克大米是346千卡,100克面是350千卡。4千卡的差別是很小的單位,完全可以忽略。
從營養成分來說,大米和面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差不多。其中,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種類不同,各有千秋,難以區分。
3.“面條被點燃”是因為裏面含有膠水?
不是這樣的。
面條是由碳氫化合物和其他元素組成的,與木炭非常相似,所以面條本身就是壹種可燃物。
至於燃燒後出現壹些黑色固體物質,是因為面條表面積比較小,很難充分燃燒。
其實除了面條,粉條、腐竹、餅幹等食物也可以點。
第二,煮出來的面條沒有嚼勁。妳犯了三個誤區嗎?
1,煮面條用冷水還是熱水?
很多人會等水完全燒開後再做飯。其實這樣很容易導致面條受熱不均勻,面條表面容易糊化粘連,煮出來的面條壹點都不粘,湯也很糊。
正確做法:最好是有小氣泡冒出來的時候蓋上鍋底,然後攪拌幾下,蓋上蓋子。鍋裏的水開了再加點涼水,水開了就熟了。這樣面條熟的快,面條又軟又清。
2.煮面時的泡沫壹定要去掉嗎?
妳不必離開它
煮面時經常出現的白色泡沫,其實是可溶性蛋白質溶解在水中形成的。同時,面條中含有的壹些澱粉也會溶解在水中,從而增加湯汁的粘度,保持泡沫的穩定性,使泡沫不易消散。這些泡沫對健康無害,可以放心食用。
防起泡小貼士:煮面的時候加壹小勺食用油,這樣煮出來的面不會粘,防止面湯起泡溢出鍋外。
3.妳到底要不要喝煮面的湯?
很多人習慣用面條來吃面湯,或者直接在湯裏加其他調料來調味。
事實上,煮面條的湯含有較多的堿和鈉,不適合直接食用。也建議妳把面拿出來,另外加入高湯調味。
小貼士-搭配面條的小貼士
①單獨加入壹個雞蛋,或者與50g左右的海鮮、瘦肉混合。面條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相對較低。而雞蛋和肉類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2)搭配壹些豆類,如黃豆、白蕓豆、豌豆、豇豆等。面條中的蛋白質含有不平衡的必需氨基酸,缺乏賴氨酸。豆類中賴氨酸較多,可以彌補谷類的不足。
③配合150 ~ 200g蔬菜,如菠菜、生菜、萵苣等,可以補充膳食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