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鰣魚養殖

鰣魚養殖

鰣魚2006-4-14的特征特性及養殖

鰣魚身體非常扁平,呈長方形,頭部中等大小,口鼻尖。嘴大,端位,斜口裂,下頜略長;上頜骨中間有壹個切跡,與下頜骨中間的前突相吻合。上頜骨的後端到達眼睛後邊緣的下方,眼睛已經發育出脂肪眼瞼。鰓耙細長而致密。鰓孔大。假鰓非常發達。鰓蓋不與鰓峽部相連。鱗片大而薄,有細紋;尾鰭基部布滿小鱗片;胸鰭和腹鰭基部有大且不斷生長的腋鱗;腹面有大而尖的鱗片,鱗片邊緣呈鋸齒狀排列。無側線,背部和頭部灰黑色,中上側略帶藍綠色光澤,下側和腹部銀白色;腹鰭和臂鰭為灰白色,其他鰭為深藍色。

鰣魚是壹種洄遊性魚類,在上遊產卵,因每年定期入河而得名。它們通常生活在海裏。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繁殖種群從海洋向河流遷徙。從5月到7月,當水溫達到28℃左右時,它們就在回水緩慢、底部為沙質的河流或湖泊的支流中繁殖。產卵時間多在傍晚或清晨,親魚繁殖後仍遊回大海。幼魚進入支流或湖泊覓食,9-65438+10月才下海。長江鰣魚產卵場集中在鄱陽湖和贛江,少數溯流而上至洞庭湖進入湘江,少數溯流至宜昌。在珠江,它們主要在西江下遊產卵,到達廣西桂平。鰣魚是濾食性魚類,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有時也吃矽藻等有機碎屑;然而,在生殖洄遊期間,親魚很少進食。性成熟的年齡壹般是30歲。

中國近海分布廣泛,包括黃海、東海和南海。淡水分布在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水系。

鰣魚個體較大,常見個體為1-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80歲,體長616毫米,體重3.5-4公斤。它的肉很細,脂肪厚,味道鮮美。其內臟脂肪含量為18%-21.7%,鱗片與皮膚之間充滿脂肪,鮮味濃郁,營養豐富。鰣魚的蛋白質含量為11.4%-16.9%,脂肪含量為11.1%-17.0%。它還富含鈣、鐵、磷等。,所以烹調時特別強調“蒸鰣魚不刮鱗”。鰣魚壹直是長江下遊、錢塘江、珠江等水系的名貴魚類。在古代被視為貢品,清蒸鰣魚,古今中外皆知。鰣魚的到達時間沿河各地不壹樣,禁漁期也是遲早要來的。

比如江蘇江陰是“谷雨見鰣魚”;安徽是“清明早,天幕晚,長夏,小滿當時”;江西峽江是“端午吃鰣魚”;在廣東珠江三角洲,人們在農歷三月吃鰣魚。錢塘江從長夏到端午節。江蘇和上海把鰣魚作為長江四大名淡水魚之首。

鰣魚肉味甘,性溫,有滋補強身的功效。蒸的食物可以彌補疲勞。把魚蒸餾出來的魚油塗在燙傷處,效果很好。

在向上遊產卵的過程中,鰣魚經常形成大的群體。1970前長江下遊年產量約500噸,1974年高達1500噸。過度捕撈繁殖親魚和投餵肥仔魚,造成補充種群銳減。此外,鰣魚主要產卵場贛江平流梯級樞紐工程的建設,阻斷了鰣魚的產卵洄遊路線,破壞了產卵場。由於種種原因,鰣魚資源急劇下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鰣魚種群處於瀕危狀態。

繁育方法

溫度:養殖鰣魚的水溫不得低於2℃。最適溫度為22-28攝氏度。

飼養:飼料為蛋白質含量不低於38%的漂浮飼料。投餌是壹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影響魚的生長和成活率。首先要制作適口的餌料,讓開口的魚苗能吃到餌料。每天需要餵9-10次,每2小時餵壹次。隨著魚的長大,增加魚餌的量。餵活餌時,壹天可以餵4-5次,第壹天可以多餵壹些。之後需要在每次餵食前觀察水槽裏的活餌,再決定下壹次的餵食量。培育前壹般進行育苗階段。養殖池壹般為水泥池,面積20-100平方米,水深1.2-1.5米。有排灌口,苗木要消毒、施肥、澆水後才能放生。1天後,魚苗已達到1 cm,每平方米投餵50-100尾魚苗,投餵水蚤和花生麩。壹個月後長到4-5 cm,然後分池養殖,密度4-5個/平方。

放養密度:噴霧20000尾/畝,夏花1000尾/畝,直至制定商品規格。成魚養殖的池塘要求環境安靜,水質新鮮,排灌方便,池底淤泥少,最好有砂石底和活水。池塘占地1-10畝,水深2米,有進出水口,有防逃逸設施,有曝氣器。拋秧前要消毒。盡量避免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