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世界聞名。給大家分享壹下10碗有地域特色的面食。妳都吃完了嗎?(序號與排名無關)
刀削面是最受歡迎的壹碗面條。無論在中國多少個城市,幾乎都能看到刀削面。刀削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壹,也是山西名片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壹。刀削面還有壹個名字叫“馬旭面”,據說是以唐代的馬旭柴燒命名的。
刀削面,顧名思義,就是刀削而成的面條。雖然看似簡單,但需要深厚的刀功和切割技巧才能完成。刀削面的面條中間略粗,邊緣略細,棱角分明,形似柳葉。它們外嚼內滑,越嚼越香。刀削面可以用各種澆頭和醬料烹飪,也可以用時令蔬菜油炸,使其味道鮮美。
山西人作為面食大省,不僅擅長吃小麥粉,蓧麥面、蕎麥面也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面粉食材。這種面條是蓧麥粉做的,形狀充滿儀式感,堪比藝術品。
其中,黎蒴是植物的總稱,黎蒴是指用竹條或柳條制成的容器。此外,還有壹種說法是來源於“酬謝”,所以蓧面在山西不僅僅是壹道家常菜,還含有酬謝親友的意思。這種食物通常是在老人生日、孩子滿月和婚禮時制作的。
油面油友不僅是壹種面食,也是山西十大面食之壹。也是地方名菜,所以也是“晉菜”的特色代表。
蓧面中的魚和魚也是壹種由蓧麥面粉制成的面食。妳在蓧面中加入冷水和面粉,用手和拳頭的力量揉成面團,然後搓成中間粗邊細的魚的形狀。制作精美,我見過婆婆做這種面,壹根面在她手裏熟練的定型,練了幾十年。
搓好的蓧面魚可以放在鍋裏蒸,拌上當地人喜歡的水煮蔬菜,也可以和時令蔬菜壹起炒,既是主食也是菜。面魚的味道很濃很滑。
我老公每次回老家都會去街上吃壹頓小吃,就是碗球,也叫碗盤,在柳林很有名。逢年過節,婆婆也會自己做這道點心。所謂碗托,就是用蕎麥面和水做成,然後加水做成面團,再倒入碗中,大火蒸熟,冷卻定型,再從碗中浮現出來,和涼粉的狀態很像。食用時加入醬油、醋、辣椒油等。,並用特制的勺子舀起來,軟糯有嚼勁,爽口開胃。
水煮爛籽也是婆婆經常做的壹種食物,既是菜又是飯。它的做法和麥稻很像。將土豆、豆角、白菜等食材切碎,拌入面粉,入鍋蒸熟,可直接拌入山西人喜歡的番茄醬,或用食用油、蔥花炒,幹香可口。
用來攪拌爛籽的配料通常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而變化。野菜,榆樹,槐花,紅薯葉,芹菜,韭菜都可以。炒爛籽是蔬菜和面條結合的另壹種方式。
山西蒸面和我們現在經常吃的燜面很像,也叫燜面。蒸面壹般是手工面,適合細扁的面,更容易入味。蒸面條的方法很簡單。將搟面放入鍋中蒸熟,然後將五花肉、豆角等蔬菜炒熟,加入蒸好的面條。蒸出來的面幹香,不粘不結塊。
山西面食的命名大多與制作方法有關。比如妳壹聽就知道是拔的。婆婆也經常這麽做,就是把面團搟成大片,然後切成寬約兩厘米的長條,再用拇指和食指把長條拉成小塊。婆婆拉面團很快,三兩下就能找出壹大碗的量。挑好的面可以做成面湯,也可以煮熟後再加菜做成炒面,也就是炒面。有菜有飯,面可以軟滑,直接用勺子吃很過癮。
貓耳朵,又名“磨疙瘩”、“磨疙瘩”,是流行於晉中、晉北等地區的壹種面食。因形似貓耳而得名,小巧玲瓏。現在在很多餐館裏既是菜又是飯。
貓耳朵采用按壓法,將軟硬適中的面團搟成2-3厘米厚的厚片,然後切成半厘米左右厚的塊狀,撒上面粉防止粘著,用大拇指將面團向前壓,壓成貓耳朵的形狀。顯示了山西人制作面食方法的多樣性,在沒有搟面杖等工具的情況下仍能做出如此藝術的食物。
煮熟的貓耳朵煮熟了,拿出來太涼了,拌上喜歡的澆頭,或者炒著吃,口感清爽,吃起來很滿足。
第壹次聽到挑劍這個詞是從姐姐嘴裏說出來的。她曾在山西太原出差近兩個月,深刻體會到面食之都的魅力。幾乎每天,我都吃面條。無意中在菜單上發現了挑尖,以為不是面條。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點了壹份,端上來之後,我笑了。
挑尖也叫挑魚,是起源於山西運城、晉中壹帶的面食,在山西面食中很有代表性。
所謂的挑尖,需要用特制的鐵筷子在特制的鐵板上挑,很考驗技術,是面食之鄉的家庭主婦的技能。正宗的鎬尖呈現中圓兩頭的形狀,粗細適宜,硬度適中。
在山西臨汾縣的大街小巷,牛肉丸面館隨處可見,其中以白家牛肉丸面館最為著名。很多臨汾人上街吃壹碗牛肉丸子面,以慰味蕾和外地返鄉時的思鄉之情。
牛肉丸子面是回民白榮祥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它們是由正宗牛肉制成的牛肉丸子,配有特制的面條、秘制骨頭湯、幾片牛肉、辣椒油和壹些香菜。它們味道獨特,放在碗裏吃非常滿足。
除了上面列舉的10碗面,山西還有很多種面食。如果有機會,可以去當地品嘗壹下。當然,如果妳不提,歡迎在下面的評論裏補充。食物是無限的。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