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看壹對八大山人(1626-1705):
食疏為客豪邁,焚葉讀書無苦。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皇室後裔。明死後出家,潛心繪畫,成為壹代畫聖。
八大山人的畫多為幹墨和孤鳥奇石,和他的人生經歷壹樣,在寒冷中透露出壹種超然物外的感覺。這幅對聯“飯疏豪邁客,焚葉讀書無苦聲”,正是這個意思。
再來看看馬先生(1890-1969):
我壹生以文字為樂,這壹天我特別為時代的妝容感到羞恥。
第壹副對聯《我壹生以文字為樂》出自北宋梅的詩;第二副對聯“此日尤羞時代妝”出自南宋朱的詩。
這幅對聯樸實無華。說詩寫文是我最大的快樂,最討厭的就是趕時髦。
然後看汪士鋐先生(1658-1723):
詩詞書法為我,愛好酸鹹。
書的第壹部分“詩對我來說是壹把屈的鐵鍬”出自北宋蘇東坡的壹首詩;第二副對聯《愛好與世俗是酸是鹹》出自唐代韓愈的詩。這幅對聯和上壹幅對聯不壹樣,但意思完全壹樣。都是自戀自憐。
我們再來看看陶俊軒先生(1846-1912):
眉眼間見風雅,談天說地。
這幅對聯選自北宋黃庭堅的詩。“特臼族”就是不拘泥於模式(kējiù),標新立異,異於常人。
再看劉鳳友先生(生卒年不詳):
對世界的無知常常充斥我的胸膛,這讓不求人瘋狂。
看著這副“我常常被無知塞滿,我為不求人瘋狂”的樣子,我有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子曰:“用之則行,棄之則藏。”如果妳這麽委屈和不安,會損害妳的健康。
李百佑寫了壹首古風《很難走》,像是在大聲吶喊,發泄心中的憤懣:
路像藍天壹樣寬廣,但在我眼前沒有出路!
我都沒臉跟著那些沒膽量,紅雞野雞賭梨子栗子的人。
我無意在權貴之門裏卑躬屈膝,就像馮諼抱怨的那樣。
當時,淮陰城的人們譏笑漢朝的大臣膽小無能,卻嫉妒賈誼出類拔萃。
妳見過昔日的燕王嗎?他尊重人才,建造高臺,向有才能的人提供黃金。彎腰掃地來歡迎他們??
聚鑫和樂毅對他們受到的仁慈心存感激,他們盡了最大努力用自己的才能為君主服務。
但燕昭王死得早,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
路很難走,我必須回去!
再來看看譚顏楷先生(1880-1930):
有文章可拜,不適合當官。
第壹聯“有文章可拜”出自清初詩人邵的詩。第二副對聯“生而有情,不宜為官”,出自清中葉詩人何道生的詩。
整體看這幅對聯,大致是這麽說的——我有足夠的文章可以自負,誰要官場努力討好!
然後看馬壹浮先生(1883-1967):
是帝心,卻是末代!
我不在乎歌手苦不苦,但是傷到了知音。
?晚年,馬壹浮先生給自己取名juān,意為“捐贈”,意為“被世界拋棄”。“Pubé”的意思是“無所事事、被世界拋棄的閑散老人”。馬先生和經常親筆簽名,這幅對聯是這樣的。
看第壹副對聯,“歌者甘受,傷其知己”。歌手雖然苦,但那是因為他是帶著感情在唱,並不是真的苦。“只有當他深於情感時才是真的”!真正困擾我的是沒人理解我的野心和才華。
再看第二副對聯,“帝心當尊,末代當忠齊。”中國古人喜歡古為今用,認為古代世界是最好的。杜甫的“讓君為堯舜,然後使俗為純”,古語“我就不信沒有古聖今”都是佐證。這裏的“尊帝之心”指的是“古人之意”,“末代”指的是“今人”中的“今人”。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想的大而眼短的當代人怎麽理解?所以我壹點也不在乎他們的冷嘲熱諷。
?這幅對聯典雅華麗,帶有貴族氣質。壹方面透露著淡淡的憂傷,壹方面又充滿了力量。
這種聯系不免讓人想起為哲學而死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不是被壹個強大的暴君或無知的暴徒殺死的,而是被以民主著稱的雅典壹個擁有501公民的法庭判處死刑。且看蘇格拉底審判中的壹段話:
蘇格拉底面對同胞的控訴和死刑判決,以自願求死的決心,義正辭嚴地為自己和自己選擇的哲學人生辯護。
在他看來,之所以遭人怨恨,最後被告上法庭,是因為他孜孜不倦地揭露人們的無知。但在蘇格拉底看來,這才是哲學的真正出發點。因為與上帝相比,人是無知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能不斷地去尋找,去尋找智慧,去關心靈魂的健康。而他自己就是上帝賜給雅典人民的“馬”。他的人生使命就是不斷提醒人們“沒有經過審判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停止反思,停止折磨自己和他人的靈魂,這樣的人生根本不值得活下去。只有不斷的審視,才能體會到愛哲學智慧的本質。因此,我不僅是無辜的,而且應該算是雅典的恩人。
再來看看楊賢老師(1819-1896):
鐵味苦,勝於銅味;詩窮,借也。
“鐵有苦,銅有香”的意思是妳不愛錢,“詩有窮,可以借歌”的意思是妳雖然自認為才華橫溢,但妳寫的詩沒人喜歡,妳只好慷慨出擊,自己哀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算很難入外行人的法眼,畫牡丹花也不時尚啊!
要說又臭又硬,這壹對真的是實至名歸。
最後看看何先生(1799-1872):
固執如初,深思至今。
大家看著這壹對,“倔強如初,沈吟至今”,有壹種強烈的畫面感——時間太倉促了,壹切都漸漸空虛,妳怎麽忍心為流水買單,妳怎麽能壓抑在胸中!
這幅畫的主人公是誰?也許從陸路去陸放翁旅行是最完美的。
縱觀魯公的壹生,他才華橫溢,雄心勃勃,但形勢比人強,最終無處施展,無事可做。先生的“固執”,先生的“深思”,千百年後讀來依然令人尷尬。且看壹位古董先生的《金錯刀》:
黃色的金錯刀披著白玉,夜晚透過窗扉閃耀。
夫未成就五十功德,以刀獨立照顧八荒。
京華和所有陌生的人交朋友,生死相戀。
千年歷史,恥而無名,壹片心報天子。
妳來天漢濱參軍,南山小雪崎嶇。
喔!楚三族雖可滅秦,空有中國嗎?
四講的“得意”到這裏就要結束了。這裏狗尾巴繼續被貂,多說兩句:
第壹,建議有才之人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不要狂妄自大,引人避之不及。在這壹點上,漢朝的創始人韓信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且看《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壹段話:
淮陰屠的年輕人,侮辱(朝鮮人)信仰,說:“長大了要佩劍,卻怕耳朵。”民之辱曰:“信仰可以死,可以刺我;我不能死,我退出。”所以信靠它,它是蹲著(也就是蹲著)和蹲著(爬著)。城裏的每個人都嘲笑這封信,認為它膽小怕事。
這個故事可能只是壹個傳說。但太史公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世人——牛能低頭就是牛。
沒有能力的人怎麽活都無所謂。但如果妳不能保持低調,等待機會展示妳的技能,妳怎麽向世界證明妳有能力?
第二,建議這些大才要體恤他人,積極報效國家,不要憤世嫉俗,弄巧成拙。當妳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時候,很大概率是妳有問題。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每個時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每個時代自然都會產生自己的英雄。能不能做到,不是妳能決定的,而是要在時代的洪流中接受考驗。
蘇東坡曾在《甲乙論》中感嘆:
難在有才,所以人真的很難為己所用。珍惜吧!賈生,國王的助手,他的才能不能為己所用。
君子取之遠,必以待之;大了就有耐心。古代的聖賢都是為自己能做的事負責,而沒能做好自己能做的事的人,不壹定是對當時的君主有罪,或者是自作自受。
愚見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遠超三代?得了中國人這樣的君子,還是得死。但是,世界上沒有堯舜,所以妳不能有所作為。已盡天下之聖的仲尼,若不是國家無路,想勉強支持他,幾天就可以了。將荊,先用,後用。君子欲為己所欲,故曰勤。孟子去了齊國,住了三個晚上,然後出去了壹天。他說,“王舒淇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君子不忍棄君,故厚之。孫醜問曰:“主公何不備?”孟子曰:“今之所以降,還能有誰?”?為什麽我沒有準備好?“壹個紳士如此愛他的身體。不用,方知天下不足,有為,可無怨無悔。如果賈生出生,他不能出生在非中國,也不能出生在中國。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