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要有說服力,對幼兒提出明確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壹個要求的時候,都要事先仔細考慮,使要求合理。根據孩子的能力,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壹開始只是想讓孩子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安靜的坐著,不要幹擾別人。然後,提出關於社交行為的要求,比如對別人有禮貌,向老師阿姨問好,接受別人的禮物,或者感謝別人的幫助。
從孩子的能力來看,不僅僅是完成壹些極其簡單的要求,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老師對他們的要求不合理,他們也接受不了,那麽這樣的要求也就落空了。當孩子達不到老師的壹些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對老師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老師。
我問孩子的時候,要註意讓內容具體、清晰、通俗、簡潔;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例如,要求孩子對人有禮貌。我是這樣告訴孩子的:早上入園,向老師和孩子問好;回家說“再見”;和別人說話的時候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要求孩子講衛生,我說,我們要做講衛生的孩子,不要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讓孩子把午睡時脫下的衣服和褲子疊好,放在固定的地方...........................................................................................................................................................4個家庭,4個孩子。
第二,鼓勵孩子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的意誌力不能持久,很難長時間集中註意力。根據孩子的這壹特點,我采取不斷鼓勵的方法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大家都在午睡的時候,經常有個別孩子起來小便,走路很重,就給他壹個暗示,提醒他改正;當壹個孩子小心翼翼地走路時,他會微笑和點頭,以表明他在做正確的事情。另壹個例子是魏,我們班的壹個新來的孩子,他很膽小。他不習慣集體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常常不敢去做。對於他,我們需要讓他養成與人相處的習慣。我用各種方法鼓勵他。首先,讓他做壹些簡單的事情。上美術課的時候,讓他發美術紙;午飯時讓他分筷子。經過壹兩次練習。他的勇氣慢慢增長。然後,我訓練他在公共場合說話的習慣。有壹次在學習兒歌《老師的手》的時候,我問班上的小朋友:“老師的手能幹什麽?”這是壹個很簡單的問題。問完問題後,我有意識地說:“老師準備請壹個勇敢的孩子來回答這個問題。看看最近誰比過去更勇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提到了魏,他大膽地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當孩子受到鼓勵時,他們會有意識地停止那些不良行為,以便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快感。
第三,註意糾正孩子任何小的行為錯誤。
孩子往往從小錯誤中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有的孩子容易發脾氣,躺在地上拼命用兩只小腳丫踩地板,哭著喊著;當壹些孩子喜歡玩某些玩具時,必須無條件地給他們...這些行為不能被容忍和允許發展。我在小班的時候,孩子的習慣很差。他們吃飯不專心,四處張望,吃得很慢。此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之間交流的需求也增加,邊吃邊聊的現象增多。老師的提醒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只有調動孩子的內在因素,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才能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紀律。於是我們班就產生了“最好的餐桌”。怎麽會?經過討論,我們列出了標準,就是吃飯要認真,不說話,吃飯要快,不挑食。經過評判,我們分別得到了壹朵小紅花。老師也對全班小朋友提出了要求,進步大的還可以獲得“最佳餐桌”的稱號。進步的人多了,也可以辦兩張“最好的飯桌”。現在不像以前,到處都不提醒老師了。吃飯說話、註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吃飯慢等不良習慣減少了很多,吃飯對孩子來說不再是問題。
第四,通過遊戲活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遊戲是兒童的主導活動,兒童在遊戲中是快樂的、積極的、樂於接受的。孩子可以通過遊戲的活動過程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容易形成壹些良好的品質。同時,壹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及時發現和糾正。比如有壹次,我組織小朋友玩“美食店”的遊戲。比賽開始時,林莉和張博突然吵了起來。我過去問了壹下,原來他們是因為爭著要新的,所以不願意拿舊的燃氣竈。我該怎麽辦?只有壹個新的煤氣竈。想了壹會兒,我拿起舊煤氣竈,放在耳朵上。過了壹會兒,我對兩個孩子說:“老煤氣竈剛跟我說還可以用。孩子們不喜歡它。太悲傷了。它想找壹個好朋友。誰願意幫它?”我壹說這話,林莉就去拿舊煤氣竈。兩個孩子笑著說:“老師,以後我們不爭了。”我肯定了他們的行為,並用它來教育孩子要文明禮貌,在同齡人中要謙虛,努力做好孩子。
五、老師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對象是老師。他們觀察老師的舉止最仔細,感受最強烈,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於幼兒來說,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令”,經常能聽到孩子為自己的言行辯護:“老師就是這麽說的……”,這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註重從自己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無論讓孩子做什麽,他們都應該先做;不讓孩子做,千萬不能違反。壹旦違反,壹定要勇於在孩子面前認錯。記得有壹次下課無意中走進教室,看到兩個孩子坐在桌子上說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然後其中壹個孩子小聲地說:“老師有時候坐在桌邊說話。”他的話讓我很驚訝,仔細想想,我自己也確實有這樣的現象。我對這個小夥伴說:“真的嗎?妳為什麽不早點向我指出這個壞習慣?以後要不要互相監督,防止壞習慣再冒出來?”正如古人所說:“言傳不如身教,正氣不令;他的身體不對,雖然他不服從。”因此,教師要規範自己的言行,為幼兒樹立榜樣。
六、家庭合作,* * *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
近年來,家庭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這種趨勢非常可喜。而很多渴望孩子成功的家長,只註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卻不註重孩子早期行為習慣的培養。這就需要家庭和幼兒園把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放在首位。所以,對於壹些只註重學習知識的家長,我給他們出壹道選擇題:a .教妳的孩子每天寫10字。b、幫助孩子在10天內改掉壹個壞習慣,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大部分家長都會笑著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