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完美記錄壹件事

完美記錄壹件事

在我們日常 生活 中,有許多事都是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而且大多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事,如何把這些小事作為材料來寫或作文呢? 其實,只要我們能做到“七個有”,就可以輕輕松松地把壹件事完美地記錄下來了。 1、有真情 在作文教學中,常讀到壹些學生寫的老氣橫秋、虛情假意、空話連篇的文章,全然不見少年兒童純真而獨特的情意,字裏行間“神聖”得再也找不回壹個真實的自我。在此,我強調我們寫作要強調說真話、實話、心裏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 自然 、社會、 人生 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2、有中心 在我們寫任何文章之前,都要先想好,我們想通過這篇文章抒發什麽 心情 的,或者想贊美什麽的、批評什麽的,或者從這件事中收獲到了什麽啟發,明白了什麽道理。這就是文章的中心了。如果根據題目的要求選定了某件事,妳就要對這件事進行認真地回憶,並仔細琢磨,反復思考,提煉出這件事的中心,找出它閃光的地方。 3、有要素 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 人物 、事件。讓讀者明白文章寫的是什麽人,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發生了怎樣的事。 4、有順序 要把壹件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不能顛三倒四,還應把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寫清楚。 5、有詳略 記事中要有詳有略,圍繞中心,抓住重點,不要面面俱到。重點部分(壹般指事情發展高潮處,和文章中心聯系最緊密處)要詳寫,寫具體,寫詳盡,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6、有細節 在記事過程中,壹定要把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看想聽說做)等寫細致,寫逼真,這樣才能表達出人物的思想品質,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件事所包含的意義,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此外還應當把事情發生的環境寫清楚,因為任何事情總是在壹定的環境中發生、發展的。環境寫好了,寫出特點來,還能渲染氣氛,表達感情,使文章更生動。 7、有照應 題文式照應,就是正中文的詞語與題目中的詞語相同或相近,從而構成照應關系,實際上就是點題。題文中照應的顯著特點,是扣題緊湊,關照嚴密,題能轄文,文不離題,可以避免走題,加深讀者印象,有力地表達文章的 主題 。 (1)題文式照應最常見的是題目與文首文尾的照應。例如《驛路梨花》,文章照應題目,主要是結尾壹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壹句詩‘驛落梨花處處開’。” (2)題文式照應不僅開頭結尾與題目相照應,而且也有正文處處都與題目相照應的。這種照應有壹定的難度,但如果運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運用時,每寫壹段,每寫壹處,都要隨時想到題目,能與題目掛聯的,盡量用題目中的詞語表達。例如《榆錢飯》這篇記敘文,就運用了這種照應方法。文章***32自然段,幾乎段段可見題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點題,有時點“榆”(5次),有時點“飯”(4次),有時點“榆錢”(15次),有時點“榆錢飯”“(10次),總***點題達34次之多。這樣,處處見題,時時點題,多角度照應,扣題嚴密,文章也結構嚴謹,生動活潑,很有感染力。 名家美文欣賞:榆錢飯劉紹棠 我自幼常吃榆錢飯,現在卻很難得了。 小時候,年年青黃不接春三月,榆錢兒就是窮苦人的救命糧。楊芽兒和柳葉兒也能吃,可是沒有榆錢兒好吃,也當不了飯。 那時候,我六七歲,頭上留個木梳背兒;常跟著比我大八九歲的丫姑,摘楊芽,采柳葉,捋榆錢兒。 丫姑是個童養媳,小名就叫丫頭;因為還沒有圓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嬸子。 楊芽兒和柳葉兒先露頭。 楊芽兒摘嫩了,浸到開水鍋裏燙壹燙會化成壹鍋黃湯綠水,吃不到嘴裏;摘老了,又苦又澀,難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來清水洗凈,開水鍋裏燙個翻身兒,笊籬撈上來擠幹了水,拌上蝦皮和生醬作餡,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搟薄皮兒,包大餡兒團子吃。可這也省不了多少糧食。柳葉不能做餡兒,采下來也是洗凈開水撈,拌上生醬小蔥當菜吃,卻又更費餑餑。 楊芽兒和柳葉兒剛過,榆錢兒又露面了。 村前村後,河灘墳圈子裏,壹棵棵老榆樹聳入雲霄,壹串串榆錢兒掛滿枝頭,就像壹串串霜淩冰掛,看花了人眼,饞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膽子比人的個兒還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辮子七纏八繞地盤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齒咬著辮梢兒,光了腳丫子,雙手合抱比她的腰還粗的樹身,哧溜溜,哧溜溜,壹直爬到樹梢,岔開腿騎在樹杈上。 我站在榆樹下,是個小跟班,瞇起眼睛仰著臉兒,身邊壹只大荊條筐。 榆錢兒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斷幾枝扔下來,邊叫我的小名兒邊說:“先餵飽妳!”我接住這幾大串榆錢兒,盤膝坐在樹下吃起來,丫姑在樹上也大把大把地揉進嘴裏。 我們捋滿壹大筐,背回家去,壹頓飯就有著落了。 九成榆錢兒攪合壹成玉米面,上屜鍋裏蒸,水壹開花就算熟,只填壹竈柴火就夠火候兒。然後,盛進碗裏,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青蔥,泡上隔年的老腌湯,拌在榆錢飯裏;吃著很順口,也能哄飽肚皮。 這都是我童年時候的 故事 ,發生在舊社會,已經寫進我的 小說 裏。 但是,十年內亂中,久別的榆錢飯又出現在家家戶戶的飯桌上。誰說草木無情?老榆樹又來救命了。 政策壹年比壹年“左”,糧食壹年比壹年減產。五尺多高的漢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糧,磨面脫皮,又減少十幾斤。大口小口,每月三鬥,壹家人才算吃上飽飯;然而,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比大人還能吃,口糧定量卻比大人少。閑時吃稀,忙時吃幹,數著米粒下鍋;等到驚蟄壹犁土的春播時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管家婆不能給孩子大人畫餅充饑;她們就像胡同捉驢兩頭堵,圍、追、堵、截黨支部書記和大隊長,手提著口袋借糧。支部書記和大隊長被逼得走投無路,恨不能鉆進竈膛裏,從煙囪裏爬出去,逃到九霄雲外。 吃糧靠集體,集體的倉庫裏顆粒無存,餓得死老鼠。靠誰呢?只盼老榆樹多結榆錢兒吧! 丫姑已經年過半百,上樹登高爬不動了,卻有個女兒二妹子,做她的接班人。二妹子身背大筐捋榆錢兒,我這個已經人到40天過午的人,又給她跑龍套。我沾她的光,她家的飯桌上有我壹副碗筷,年年都能吃上榆錢飯,混個樹飽。 我把這些親歷目睹的辛酸往事,也寫進了我的小說裏。 1979年春天,改正了我的“1957年問題”,我回了城。但是,年年暮春時節,我都回鄉長住。仍然是青黃不接春三月,1980年不見虧糧了,1981年飯桌上是大米白面了,1982年更有酒肉了。 不知是想憶苦思甜,還是想打壹打油膩,我又向丫姑和二妹子念叨著吃壹頓榆錢飯。丫姑上樹爬不動了,二妹子爬得動也不願爬了。越吃不上,我越想吃;可是磨破了嘴皮子,卻不能打動二妹子。1981年回鄉,正是榆錢成熟的時候,可是丫姑又蓋新房,又給二妹子招了個女婿,雙喜臨門,我怎麽能吵著要吃榆錢飯,給人家殺風景?忍壹忍,等待來年吧! 1982年春,我趕早來到二妹子家。二妹子住在青磚、紅瓦、高墻、花門樓的大宅院裏,花草樹木滿庭芳;生下個白白胖胖的女兒,剛出滿月。壹連幾天,雞、鴨、魚、肉,我又燒肚膛了。忽然,擡頭看見院後的老榆樹掛滿了壹串串粉個囊囊的榆錢兒,不禁又口饞起來,堆起笑臉怯生生地說:“二妹子,給我做壹頓……”二妹子臉上掛霜,狠狠剜了我兩眼,氣鼓鼓地說:“真是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妳這個人是天生的窮命!” 我知道,眼下家家都以富為榮,如果二妹子竟以榆錢飯待客,被街坊鄰居看見,不罵她刻薄,也要笑她小摳兒。二妹子怕被人家戳脊梁骨,我怎能給她臉上抹黑? 但是,魚生火,肉生痰,我的食欲不振了。我不敢開口,誰知道二妹子有沒有看在眼裏? 壹天吃過午飯,我正在床上打盹,忽聽二妹子大聲吆喝:“小壞嘎嘎兒,我打折妳們的腿!”我從睡夢中驚醒,走出去壹看,只見幾個頑童爬到老榆樹上掏鳥兒,二妹子手持壹條棍棒站在樹下,虎著臉。 幾個小頑童,有的嬉皮笑臉,有的抹著眼淚,向二妹子告饒。我看著心軟,忙替這幾個小壞嘎嘎兒求情。 “罰妳們每人捋壹兜榆錢兒!”二妹子噗哧笑了,剛才不過是假戲真唱。 我歡呼起來:“今天能吃上榆錢飯啦!” “妳這不是跟我要短兒嗎?”二妹子又把臉掛下來,“我哪兒來的玉米面!” 是的,二妹子的囤裏,不是麥子就是稻子;缸裏,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二妹子的男人承包30畝大田,種的是稻麥兩茬,不種粗糧。 有了榆錢兒又沒有玉米面,我只能生吃。 看來,我要跟榆錢飯做最後的告別了。二妹子的女兒長大,不會再像她的姥姥和母親,大好春光中要捋榆錢兒充饑。 或許,物以稀為貴,榆錢飯由於極其難得,將進入北京的幾大飯店,成為別有風味的珍饈佳肴。

原創: 咖啡 咖啡隨筆 (責任編輯: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