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總是有雙重標準。對於壹個好演員來說,參加綜藝節目就是體驗生活。對於壹個沒有作品的演員來說,參加綜藝只是為了賺錢。
人們習慣稱章子怡為“國璽”,因為她在國際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從《我的爸爸媽媽》中的1998,到《臥虎藏龍》《壹個高手》,再到近幾年的《羅曼提之死》,不問西方東方,章子怡扮演了很多非常經典的角色,也為中國電影在國際舞臺上增光添彩。
電影方面,章子怡的地位很少有人能比得上。試想壹下,就算章子怡參加綜藝節目,利用她的影響力賺了錢,但是想到她創造的記錄和成就,我們又怎麽能把她當凡人呢?只要她能壹直創作好電影,她就永遠是上面的女神。所有的談論和討論都會被時間遺忘。
但我還是覺得演員在選擇綜藝節目時要慎重。其實壹個演員上綜藝,就相當於消耗了他的影響力。有那麽壹兩次,觀眾會覺得演員是在努力體驗“凡人”。但如果花費過多,就會失去觀眾的青睞。
而且現在綜藝節目質量參差不齊,抄襲不斷。如果選擇錯誤,觀眾會下意識地把演員等同於低質量的綜藝節目。
章子怡這次參與妻子的浪漫之旅,還不足以把她拉下神壇。但是現在觀眾對她的猜測很差。如果她以後經常參加綜藝節目,可能就不只是掉粉了。
我記得前幾天郝蕾曾經說過,當妳選擇問壹個演員為什麽接戲的時候,首先要問這個行業想幹什麽。這句話在這裏還是很實用的。
章子怡這幾年上綜藝,幾乎沒有作品,包括去年粉絲聯名抗議出演《王者產業》。她真的墮落了嗎?為什麽要放棄自己的身價去接這種工作去上綜藝?
因為錢,因為演員要生活。
但為什麽近幾年處於神壇中心的人作品數量和質量直線下降?
因為現在有很多演技好的新人演員,容易培養,拿的錢也少;壹些熱門IP也會優先考慮流量明星,因為無論作品有多爛,他們的粉絲都會幫忙吹;那麽之前祭壇中心的演員呢?他們有演技,有地位,自然有片酬,但現在有多少大制作能想到他們,願意用他們?中國觀眾中有誰會去看壹個40多歲的男人演戲?
以前我們是通過壹個演員的眼神和動作來評價她的演技,而現在我們不知道什麽時候妳開心的時候壹定要笑,生氣的時候壹定要變臉。這叫演技爆棚。
甚至當越來越多的人在壹些文章的底部說,我沒有意識到章子怡的演技有多好,她是壹個沒有感情變化的冰面,這種評論能得到最高的好評,我對人生有些懷疑。還要評價《大師》。
當我們在批判壹個演員的高薪時,有沒有想過她的身價和演技應該是物有所值的?當我們看到熱搜的濮存昕說沒人看我演技,壹個個說我願意看的時候,如果他們真的有作品,我們真的會選擇看嗎?我們甚至沒有給演員們壹個改變情緒的機會,更不用說沒有目的去真正欣賞壹部作品。我們會批評壹個演員。等他大壹點,要扮演婆婆的角色。為什麽壹定要演女主角的戲?是因為擺不下架子,才委屈自己,讓自己過硬的專業水平去當配角嗎?
所以妳看,過去所有的優秀演員都要通過綜藝。我也可以演戲,妳也可以叫我演戲。那麽這麽優秀的演員選擇綜藝節目也是可以理解的。
每個女神都有走下神壇的方法,比如張可頤在音樂節上的聲音,王菲在演唱會上的上氣不接下氣,湯唯的蘑菇白菜,張雨綺的離婚,X-war...完全不同。在章子怡這裏,好像是情感真人秀?!
不適合上綜藝的國際張,應該比熒幕上的人差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