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閱讀呈現課程化趨勢,既是回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課外閱讀總量(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為400萬字)的有效舉措,也是滿足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具體途徑。但由於教師自身閱讀量、註意力和教學水平的限制,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在縣鄉學校並沒有順利開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來談談壹些策略。
壹、閱讀前,激發興趣。
閱讀期待是壹種積極的心理狀態。閱讀前,教師采取壹系列措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是學生投入閱讀的良好基礎。
(壹)閱讀封面、目錄,引出預測。該部編寫的二年級教材第壹冊開始引導學生閱讀全書,要求他們“讀童話”,並列舉了書籍——《小鯉魚躍龍門》、《歪頭木樹樁》、《孤獨的小螃蟹》、《小狗的家》、《想飛的貓》,提示學生“讀了這些書名,想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哪些奇遇嗎?先猜猜,然後打開童話書,我們壹起讀。”然後通過泡泡語提醒學生“我每拿到壹本書,都要看書皮找書名和作者。”“每次看完壹本書,我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收起來,以免弄臟。”這個要求符合初學者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因此,引導學生閱讀封面和目錄,引發預測是第壹步。
以《壹只想飛的貓》為例。導讀課上,我通過投影把封面投射到大屏幕上,讓學生發現:“我們能從封面上獲得什麽信息?”明亮的圖片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立即開始了他們的發現之旅。有的查出了書名,有的查出了作者和出版社,有的查出了是“美音版”的書,有的查出了封面上的圖片和故事內容有關。在學生找出關鍵信息的同時,我介紹作者陳伯吹以引起學生對作者的敬佩,並借助圖片引發預測:“大家猜壹猜,在書中,書名和圖片激發學生預測的熱情,同時降低預測的難度。預測的內容五花八門,但正是那些千奇百怪的猜測引起了他們的閱讀興趣,激發了他們快速走進故事的期待。
每個人對壹本書的閱讀期待都有不同的觸發點,有的是出於對作者的喜愛,有的是出於對書名的好奇,有的是來自有趣的故事情節。另外,不同年齡段也有不同的興趣觸發點。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在閱讀前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是成功打開壹本書的基礎。
(2)先看精彩文章,激發期待。把整本書讀完,就是課外和課內的時間問題。課堂上老師的有效指導能給學生帶來源源不斷的閱讀動力。以莉娜·福克斯的故事為例。這本書講述了壹只名叫莉娜的狐貍的壹系列故事。故事構思奇妙,想象大膽,體現了莉娜的聰明。這本書的妙處不在於封面和書名,而在於故事。二年級課本第壹冊第八單元安排了兩個故事,狐貍分奶酪和鐵匠。學完後,我問學生:“狐貍給妳留下了什麽印象?”有人說聰明,有人說狡猾。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我問:“妳想多讀壹些關於狐貍的故事嗎?”學生們自然對思考狐貍的形象很感興趣,於是我拿出莉娜狐貍的故事,給他們讀莉娜偷魚的故事。學生們突然被狐貍假死,裝上車,美餐壹頓後,被脖子上戴條魚逃跑的故事深深吸引,深有感觸:狐貍好聰明!我繼續引起我的興趣:狐貍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妳想看嗎?此時向學生推薦整本書,並讓學生瀏覽目錄,通過有特色的故事話題進壹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事實證明,先讀精彩的故事,是閱讀整本書的壹個常用而有用的策略。
第二,在閱讀上,同步引導。
部裏的教材特別註重閱讀策略的培養,比如聯系實際生活和語境理解單詞的策略,抓住重點句子快速把握段落意思的策略,利用支架式整合內容的策略,提高閱讀速度的策略等等。課內學習,課外受益,這些課堂上學到的閱讀策略,只有不斷的運用,才能真正內化。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閱讀中的困惑和難點,並給予及時的指導,使閱讀更順利、更高效。
(壹)識別困惑,溝通解決疑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壹些困惑。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和交談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然後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幫助學生更順利地閱讀。以《萊娜·福克斯的故事》為例,這是壹部由法國作家M.H吉羅(M.H. Giraud)寫的,由壹位中國作家改寫的寓言。通過和不同層次的學生交談,我了解到大三學生讀外國故事最大的障礙是口的名字,有些學生不懂“修道院”和“和尚”,於是我找時間選取了書中有代表性的名字集中展示,告訴學生認識外國人。在拼音的幫助下,讀幾遍讀音,然後帶領學生讀名字,介紹“修道院”和“和尚”的含義,並在讀的過程中隨機回答其他謎題。
這種拼圖有助於增強學生的閱讀信心,也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2)用圖表呈現閱讀趨勢。閱讀過程中的同步反饋可以幫助教師掌握閱讀的實時動態,圖表是閱讀反饋的有效手段。
1.用圖表掌握閱讀進度。圖表的樣式和填寫圖表的周期並不固定。可以每天填壹次,也可以壹周填兩次,主要是掌握學生閱讀的第壹手資料。如下圖所示:
2、用圖表了解閱讀深度。不同的學生對同壹本書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借助圖表了解學生對書籍內容的理解,也是閱讀中同步監控反饋的壹種方式。下表:
(3)留下痕跡,為後期反饋打下基礎。閱讀過程中的圈標也是需要培養的閱讀策略之壹。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畫圈的符號,好的單詞和句子用什麽符號,提問用什麽符號,如何標註自己的感受和經歷等等。通過優秀的批註展示,讓學生相互影響,逐步培養學生的批註意識。閱讀標記可以為後期的閱讀反饋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讀後感,交流反饋。
閱讀後的交流和反饋有多種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對書籍內容的理解,通過各種形式的展示,幫助學生將所讀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的成就感,給他們繼續閱讀的動力。
(壹)閱讀反饋卡,讓閱讀豐富多彩。制作閱讀卡片改變了傳統的抽象形式。在剪畫壹幅畫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也調動了自己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積極性。所以我經常讓學生看完壹本書後做壹張讀書卡。卡片上的內容可以是書的大綱,也可以是自己的閱讀理解,卡片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大的創作自由。下面是壹年級學生做的讀書卡。字體還不成熟,卡片充滿童趣,但畢竟記錄了壹個孩子快樂的讀書之旅。
(2)讀書分享會,讓讀書聲和讀書情並存。學生讀完壹本書,可以把最有趣、最感動、最喜歡的段落,漂亮地讀給大家聽。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再次碰撞的過程,閱讀是學生之間思想交流的載體,閱讀是教師進入學生閱讀世界的壹把鑰匙。舉辦壹場好的閱讀分享會,可以給學生註入壹股清流的精神,在學生心中激起巨大的愉悅感,有助於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動力。
(3)搭建閱讀支架,濃縮閱讀精華。在讀寫活動中運用提綱法,是我國語文教育的寶貴傳統經驗之壹。因為“大綱”比較抽象,所以現在人們稱之為腳手架。支架是處理大量信息的重要能力,符合人的思維特點和社會發展形式。所以,我從低年級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取信息並直觀呈現的能力。
以最近要求學生閱讀的《小狗的小房子》這本書為例。我逐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腳手架的形式之壹)來梳理從幫助到發布的故事內容。下圖是我給學生的演示。
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不容易接受空洞的理論,但模仿模仿非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當然還有各種形式的腳手架,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個性化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逐步培養學生多種形式反饋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養真正適合社會發展的人。
整本書閱讀教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以上只是我最近的壹些思考和嘗試。也許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我們會開拓出更廣闊的天地。但無論如何,作為新教材背景下的語文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哪怕是簡單的,哪怕是很少的,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發揮自己的智慧,把學生帶入壹個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