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驅癥狀包括:輕度乏力、低熱、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感或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痛覺,也可無前驅癥狀即發疹。
好發部位主要為:三叉、頸、肋間、腰骶部神經分布區。
患處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成簇分布而不融合,繼而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
皮損沿某壹周圍神經區域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壹側,壹般不超過正中線。病程在2~4周,並發癥有高熱、肺炎、腦炎、腦栓塞等。
西醫治療方法
處置原則是保持病變皮膚幹燥、減少不良刺激、藥膏治療。
1. 抗病毒藥:無環鳥苷、阿昔洛韋、泛昔洛韋、萬乃洛韋等。
2. 神經營養藥:Vit B1、Vit B12
3. 鎮痛藥:去痛片、顱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西樂葆等。
4. 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甲強龍、地塞米松等。
5. 免疫調節劑:幹擾素、聚肌胞、胸腺肽、丙種球蛋白、白介素-2等。
中醫治療方法
該病多因情誌內傷、肝郁化火,以致肝膽火盛;或因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或憂思傷脾,導致脾失健運、濕濁內停、郁久化熱,以致濕熱內蘊;兼外受毒邪,則濕熱火毒熏蒸皮膚而發疹。
辨證主要辨肝膽火盛和濕盛,臨床以肝膽火盛型多見。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後,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屬氣滯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屬氣血虛者,應註意辨別。
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宜,結合外治。初期以清熱利濕為主,後期以活血通絡止痛為主。其中體虛者,以扶正祛邪與通絡止痛並用。
01 肝經郁熱型
主癥:皮損鮮紅,灼熱刺痛;皰壁緊張,口苦咽幹,心煩易怒,大便幹燥或小便黃,舌質紅,舌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瀉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紫草10g,板藍根15g,延胡索10g。
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g,梔子9g,黃芩9g,柴胡6g,生地黃9g,澤瀉12g,當歸3g,車前子9g,木通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壹劑。
02 脾虛濕蘊型
主癥:皮損色淡,疼痛不顯,皰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膩,脈沈緩或滑。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代表方:除濕胃苓湯加減
除濕胃苓湯:蒼術15g,厚樸9g,陳皮9g,豬苓9g,澤瀉15g,赤茯苓9g,白術9g,滑石15g,防風9g,山梔子9g,木通10g,肉桂5g,甘草5g,燈心2g。水煎液,每日壹劑。
03 氣滯血瘀型
主癥:皮疹減輕或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臥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舌暗,苔白,脈弦細。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止痛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加制香附10g,延胡索19g,莪術10g,珍珠母20g,生牡蠣20g,磁石20g等。
桃紅四物湯:熟地黃15g,當歸12g,芍藥10g,川芎8g,桃仁6g,紅花4g。水煎服,每日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