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地球和地圖
壹.地球和地球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壹個不規則球體。
②地球表面積51萬平方公裏,最大周長40000公裏,平均半徑6371公裏。
2.緯度和緯度
(1)緯度的定義:垂直於地軸並環繞地球的圓。
(2)緯線的特征:a .形狀: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以稱之為緯圈;b .長度:長短不壹,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達到壹點;c .方向:表示東西方向。
(3)緯度劃分:赤道以北(0°緯度)為北緯,習慣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南北緯分別除以90°;南北極分別為90 S和90 N。
(4)低、中、高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0-30;中緯度:30-60;高緯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劃分:北半球在赤道以北,南半球在赤道以南;北半球在北緯,南半球在南緯。
3.子午線和經度
(1)子午線:連接南北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也叫子午線。
(2)經線的特征:a .形狀:半圓形;b .長度:相等;c .方向:表示南北方向。
(3)經度的劃分:從本初子午線(0°子午線)向東向西劃分為180,以東經為代號,西經為代號。
(4)經圈:兩根相對的經紗形成壹個經圈。經線圈數的度數之和等於180,兩條經線壹條是東經,壹條是西經。(0度和180度除外)
(5)幾種特殊經絡:
a、180和0的經圈是東西經度的分界線;
b、20 W和160 E的經圈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 W以東,東半球經0°子午線至160° E;20 W以西,西半球經180度至160° e。
東西半球的判斷:
(記住:東半球經度是0-20;160 —— 180在西半球。經度是20-160,東經在東半球,西經在西半球)
C.所有的經線在南北極相交,所有的緯線相互平行。
4.經緯網定位
(1)經緯網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度和緯度交織而成的網。
(2)經緯網的解譯步驟:
答:通用經緯網釋義:
第壹步:區分經緯。
第二步:確定經緯度。
確定緯度的方法:
1,赤道以北為北緯,字母代碼為n;赤道以南是南緯,字母代碼是s。
2.緯度增加到南緯和北緯。
確定經度的方法:
1,本初子午線以東為東經,字母代碼為E;西邊是西經,字母代碼w。
2.經度向右增加為東經,向左增加為西經。
b、極地經緯網圖的判讀:
(1)首先確定南極還是北極。(方法:按旋轉方向:南沿北;地圖中明顯的標誌,如:s或n;南環和北極圈;)
(2)其次,區分經緯。(通過電桿輻射的直線為經線,表示南北方向;閉合的圓圈是緯線,表示東西方向。)
(3)判斷東西方經典。(東經沿地球自轉方向增大,西經減小。)
c、經緯網確定方向的方法:
(1)同壹緯度上的兩點只有“東”和“西”。沿著地球的自轉方向,前者是東,後者是西。
(2)同壹子午線上的兩點,只分“南北”。靠近北極的在北方,靠近南極的在南方。
(3)對於既不在同壹緯度也不在同壹經度線上的兩點,首先要找到壹個參考點,它與其中壹點在同壹經度線上,與另壹點在同壹緯度線上。然後判斷方向。
第二,地球的運動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地球革命知識:
(1)北半球節氣:春分(3.21);夏季至日(6.22);春分(9.23);冬季至日(12.22)。
(2)地球自轉時,軸是傾斜的,空間方位不變。由於地球的公轉,溫帶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3)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①當地球公轉到夏季至日的位置時,太陽直射的緯度為北回歸線,中午太陽高度為北半球最高;當地球公轉到冬季至日的位置時,太陽的直射緯度為南回歸線,北半球正午太陽的高度角最小。在春分和秋分,太陽的直射點在赤道上。
②公轉軌道上,地球從春分到秋分,太陽的直射點在北半球;從秋分到春分,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半球。
③從夏季的至日到冬季的至日,太陽直射點南移;從冬季的至日到夏季的至日,太陽的直射點向北移動。
(4)晝夜長短的變化:
(1)夏季至日上,北半球各地白天最長,越往北越長,北極圈出現極晝,南極圈出現極夜;
②冬季至日上,北半球各地白天最短,越往北白天越短。北極圈有極夜現象,南極圈有極晝現象。
(3)地球在春分至秋分的公轉軌道上,北半球各地白天長,夜晚短;從秋分到春分,北半球白天短,夜晚長;
3.地球上五個地帶的形成和分布
(1)五個地帶的劃分:依據——地球表面得到多少太陽光和熱量。
(2)範圍:0-23.5° s(23.5° n)為熱帶;
23.5° N-66.5° N為北溫帶;23.5° s-66.5° s為南溫帶;
66.5° N-90° N為北方寒區;66.5° s-90° s為南部寒區。
(3)五帶的特點:
熱帶——有陽光直射,有無限的夜晚和極端的白天,獲得最多的光和熱;
寒帶——太陽斜照,有晝夜極端現象,太陽光和熱最少;
溫帶——斜陽,夜長晝短,四季變化明顯。
三、地圖閱讀:
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①概念:地圖上的距離小於實際距離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地圖上的距離/實際距離
(4)同幅地圖比例尺大,範圍小,內容詳細;反之,規模小,範圍大,內容簡短。
(2)方向
(1)有地圖指向目標。根據指向,指向目標的箭頭指向北方。采用“翻譯指針”的方法。如圖1.3-1,AB為西北-東南走向,BC為東西走向。
(2)帶有經緯網的地圖,根據經緯網定向。經度表示南北方向,緯度表示東西方向。如圖1.3-2所示,A位於B的西面,B位於c的北面。
(3)既無信標又無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向。
四。地形圖的解釋
(1)海拔:地面上某點凸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地圖上地面的高度。
相對高度:從壹處到另壹處的垂直距離。在地圖上,相對高度用來表示地面起伏的大小。
(2)等深線和等深線:
等高線: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線,就是等高線。
等深線:在地圖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所有點連成線,稱為等深線。
(3)等高線地形圖的解釋:“同線同高”和“同圖同距”
(1)判斷地形:數值大,海拔高,地勢高;價值小,海拔低,地勢低。
②判斷陡坡:等高線密集,坡度大;反之,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
③判斷山的不同部位:
a頂:等高線閉合,等高線值中間高四周低。
B.馬鞍:兩個山頂之間相對較低的部分。
C.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的地方凸出(稱為分水嶺或分水嶺)。
D.山谷:等高線突出到海拔高度(稱為匯水線)。
E.陡崖:幾條不同高度的等高線重疊的地方,用符號“(坡度指示線)”表示。
(3)分層彩色地形圖:可以壹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起伏和海底的起伏。
(4)地形剖面圖:可以形象地表示地形在地面上沿某壹方向的起伏。
七年級地理課本知識點第壹章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第壹章重要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上冊)知識點
★初壹地理第壹冊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知識點匯總
★七年級地理知識點第壹冊
★七年級地理人教版2020第壹冊知識點匯總
★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壹單元知識點
★整理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第二冊知識點總結